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李 菡:大学生与社交媒体是一场孤独的狂欢
//www.workercn.cn2014-03-26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寝室里只响起键盘敲打的声音,四个女孩静悄悄地面对着各自的电脑上网,蓝莹莹的屏幕投射在她们专注的脸庞上。突然,一个女生探身对室友说:“你看到了嘛?我在微博上艾特你了。”另一个这才咯咯笑出声来:“看到了呀,我回复你啦,快去看。”而她俩之间的距离,不到两米。

    毫不夸张地说,十年前开始风靡中国的社交媒体,已经完全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穿梭在校园里,你经常会看到低头紧盯手机屏幕的人匆匆走过;课堂上,一张张埋在电脑背后的脸多半是在翻看好友更新的照片和日志;甚至连社团会议、小组研讨都开始被微信群所取代。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养成“起床刷微博,躺下发微信”的习惯,社交媒体的魅力似乎显而易见与日增强。然而,在我看来,大学生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带来了孤独问题。

    去年微信的大规模瘫痪造成的慌乱让我们意识到,现代人最恐惧的,是被切断与社会群体的联系,哪怕只是一小会儿。那么,到底是孤独催生了社交媒体,还是社交媒体放大了孤独?那些在社交平台上公开发送的“晚安”,表明我们对孤独的恐惧并没有减少,反而更强烈了。

    科技带给我们一种“永远不需要独处”的错觉,让我们在排队时、等待公交车时,甚至在卫生间时都可以有事可做。过度频繁的联系让我们产生习惯性的心理饥饿感,让我们每当离开通讯设备、每当没及时收到回复时就不免心慌意乱。更加频繁的交流带来沟通质量无可避免的下降,我们之间的交流方式渐渐流于表面化和片面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表示 “比起说话我更愿意发短信”,我们渐渐习惯逃离真实的交流,自欺欺人地选择更浅层面的沟通。当我们懒于打理自己、再坐一小时地铁去和闺蜜小聚,而是选择躺在床上使用微信对讲时,是否考虑过对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已经挤占了现实社交的活动空间?这种高效率、低成本的社交,是否也意味着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廉价浅薄?是否可能导致自我封闭,使现实社会关系如苏打饼干般易碎?

    虽然社交媒体让我们孤立自己,但这种孤独已经丧失了独处应有的本质,当科技让我们成为彼此的情感拐杖,过度的交流让我们没有时间安静地独处,以至于在不得不独处时完全无法习惯。而聒噪的网络世界逐渐让我们养成横向查阅而不是纵向思考的习惯,我们的注意力愈来愈难以集中,也进一步丧失了独立钻研的能力和意识。

    有句歌词:“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只有给自己和自己对话的机会,才有可能安静地观察、冷静地判断、沉静地反思。独思的修行,意志的磨砺、最应在大学时代开启,才能在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时,都能在群体的喧嚣中保持相对的清醒。

    看到最近很流行的一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软件,只要放下手机10分钟,就会有捐助者给非洲儿童提供一天所需的饮用水。那么,不妨以“不动手之劳”,为需要的人赠一桶清水,也给自己的内心开掘一眼清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