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一位台湾“创客”的创业故事
齐湘辉
//www.workercn.cn2016-02-29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人们往往认为,电商最难的是‘最后一里路’,但对两岸跨境电商贸易而言,最难却是‘第一里路’。”来自台湾的跨境供应链服务平台“第一里路”执行总监林柏年对记者说。

  今年40岁的林柏年曾在台湾卫生部门服务多年。任职期间,他发现台湾有很多制造优良产品的厂商,却不知如何开拓大陆市场,由此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两年前,他辞职与朋友一起到大陆创建构设“第一里路”,希望让台湾的厂商通过这个平台,将产品卖给大陆的采购商。

  “一开始我们只想把台湾产品引进大陆,公司成立后,才发现两岸企业对跨境进出口的需求都很大。”林柏年告诉记者,大陆的采购商想要拿到台湾产品,同样面临去哪儿找货源的问题。

  于是,他改变了单纯贩卖台湾产品的初衷,转而为两岸所有想做跨境电商的企业服务,即充当“B2B”中的“2”——为双方提供仓储,促成双方见面商谈,最终达成合作。

  在林柏年的设想中,“第一里路”的操作应该简单明了,小孩子都会,最终目的是为双方省去不必要的繁琐环节。他举例说,像跨境产品进入大陆都是需要备案的,如何备案、在哪里备案等都是问题,但只要在他们平台上合作,后续事宜都由他们的后端处理,企业不再需要操心。“这样,品牌商只负责专心做东西,采购商只专心卖东西,我们则提供最优化的规划服务。”

  为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第一里路”只和原厂或一级代理商合作。“因为直接和原厂合作,在保证正品的同时拿到的价格也相对低,这些也成为我们的竞争优势。”林柏年说。

  上线至今,与平台合作的台湾厂商已有10多家,销售着许多台湾商品。对于企业的“爆发式成长”,林柏年很高兴。他说,这是因为赶上大陆鼓励、支持创业的好时机,“被市场推着走”。

  作为厦门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最早入驻的台湾企业,“第一里路”从基地获益良多。

  “在这里租用办公室第一年是免费的,台湾员工租房每个月还补贴1000元(人民币),此外还能享受到许多国家、自贸区、地方叠加的优惠政策。”林柏年说,对于“创客”来说,第一年往往是最艰难的,在不怎么获利的时候能尽可能地节省支出很重要。

  “亲自到大陆创业才体会到两岸市场与经营思维的差异。在台湾,大家强调的是按部就班,有多少资源就做多少事;但在大陆就不一样,你想做到什么规模或程度,只要有可行到位的商业模式,并且被投资人认同,资金或资源就会靠拢过来。”他说,现在这样的经营模式是他们当初没有想到的,是两岸理念冲击的成果,也得益于大陆鼓励发展跨境电商的大好机遇。

  未来,林柏年计划将“第一里路”打造成跨境品牌孵化器,考察一批品牌质量好但知名度欠缺的台企,包装推广后通过平台进入大陆市场。“只要一步步来,两岸跨境电商市场前途无量。”他说。(新华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