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拓跋焘北伐击败柔然
杨民仆
//www.workercn.cn2016-03-09来源: 扬子晚报
分享到:更多

  魏国在北方的敌人是柔然。如果把双方比作拳击手的话,柔然看起来更加高大、健壮,体重远超过魏国。但在拓跋焘眼里,对手就是虚胖,不堪一击。于是,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大胖子”柔然被打得乱跑,“小瘦子”魏国在后面疯追。

  柔然的来历一直是谜柔然的来历一直有争议,像个“混血儿”,也搞不清楚“爸爸”究竟是谁。可能是鲜卑、敕勒、匈奴、突厥等多民族、多部落的大融合,内部有60多个姓氏,来自四面八方、各个阶层,包括少量的汉人。

  “柔然”这个名字不知道谁起的,意思也模糊,就像路边捡了个没名没姓的孩子,大家随口叫的。有人认为含义是“聪明、贤明”。他们自称为“茹茹”,“菇”是汉人的姓,可能是他们汉化以后取的,找了一个和“柔”读音相近的字。但在拓跋焘这个“文明人”看来,柔然只是还没有开化的原始人,轻蔑地称他们为“蠕蠕”,意思是不会思考的虫子。

  柔然本来就属“杂交”,所以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姐妹,扩张的速度非常快,最强盛的时候,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西边到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还进入过塔里木盆地。

  北魏拓跋珪在位时,两个邻居的关系就极差,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明元帝拓跋嗣时,北魏被打得差点“残废”,只好在平城的北方修筑长城,从此死死“顶住大门”,双方消停了几年。

  双方交手了三个回合拓跋焘即位后,咽不下这口气,拳打夏国时,还脚踢柔然,忙得不“歇火”,和柔然交手主要有3个回合。

  第一回合:初露锋芒。

  柔然的可汗叫大檀,听说北魏的“新领导”才16岁,大喜。秣马厉兵大半年,得到消息:拓跋焘像猴子似的坐不住,上台5个月,就拔腿跑到东边去了,晃悠了3个月,才回到平城。

  大檀决定给这个年轻人一点颜色看看,让他知道老前辈的厉害。

  他派6万骑兵迅速穿过阴山,突然出现在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拓跋焘下令全国总动员:各地部队全部开往云中。让对手明白“少爷”不是好惹的。

  但是,他的性子实在太急,没有等到其他部队集合到位,自己带着驻守京师的几千骑兵就风风火火地出发了。马不停蹄,经过三天两夜赶到云中。魏军一看傻了,柔然的骑兵铺天盖地,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柔然看到送上门的肥肉,个个狂热亢奋,蜂拥上前。这支孤军被围了50多重,淹没在惊涛骇浪之中。

  短兵相接开始了,柔然的骑兵一度冲到拓跋焘的马前。魏军极为震恐,但拓跋焘神色自若,周围的士兵才镇定下来。

  奇怪的是,柔然很快撤兵,如同潮涨潮落。直接原因是:柔然的统帅于陟斤在乱战中被一箭射死。但大檀还在,也不至于全面溃散。可能的原因是:柔然并不知道拓跋焘就在军中;同时,北魏的其他军队陆续赶到,柔然害怕遭到内外夹击。

  总之,拓跋焘逃过一死,留下了惊险又带着谜团的“处女作”。

  第二回合:重创对手。

  到了425年,夏国的赫连勃勃死了,这年10月,拓跋焘分5路大军推进,到了漠南,丢掉辎重,每人携带15天的口粮,深入漠北。这是千里迢迢的偷袭,柔然没料到拓跋焘这样玩命,还没反应过来,就连遭重击,负伤后仓皇逃跑。

  这一战,柔然被打怕了,从此躲得远远的。

  第三回合:彻底击垮。

  又过了4年,拓跋焘带领大军卷土重来,再次向北挺进千里,手法和上次一模一样,突然出现在柔然的腹地栗水(今蒙古国翁金河)流域。柔然被吓得四处逃窜,大檀飞身上马,只带着少数随众向西逃跑。

  拓跋焘在东西5000多里、南北3000多里的蒙古草原上,疯狂屠杀和抢掠。这次的战利品有:30多万顶帐篷,几百万头牲畜,100多万匹战马。

  魏军扫荡了两个多月,下面的人劝说:收获也差不多了,离开京城时间太长,还是回去吧。

  拓跋焘这才班师。后来,魏军抓到投降的柔然高官,他们报告了实际情况。柔然不堪一击的原因是:大檀得了重病,国内已经混乱。遭到袭击后,身边只有几百人,只能仗着熟悉的地形和追杀的魏军“捉迷藏”,最近时只隔100多里,已是弹尽粮绝。

  凉州的商人也证实了这一点,说:魏军如果再坚持几天,就能活捉大檀,把柔然残余全部消灭。

  拓跋焘听了,长叹一声,100步只走99步半,后悔不已。

  这次战役后,北魏民间的马匹、牛羊以及皮货的价格都大幅度下降。不久,大檀病死,柔然再没有还手的能力。

  花木兰就在此次军中最后一次北伐,魏军兵分两路,拓跋焘自己率领的一支大军先到黑山,最后双方在柔然王庭(今蒙古国境内,具体位置已无考)会师。

  有人认为:历史上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就在这支军中。《木兰辞》中有“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与行军路线非常吻合,黑山大致在如今的内蒙古包头市东北。

  历史上的花木兰有无数的争议,最关键的是:这是真实的人,还是文学作品中的人?这里只说一种流行的观点。1、她是真实的,就是北魏人。《隋唐演义》中也记载了相似的故事,但是完全虚构的,并不可靠。

  2、她的老家就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原来是南朝刘宋土地,后来被北魏打下。

  3、拓跋焘第三次北伐是429年,花木兰在20岁左右。

  当时北魏规定:凡是有大的战争,每家要出一名男人上前线。但是花木兰的父亲年老多病,又没有长兄。她无奈之下,代父从军。

  花木兰凯旋之时,在30岁左右,因为功劳大,朝廷要封她为尚书郎,花木兰说家有老人需要照顾拒绝了,请求皇帝让自己返乡。

  清代有一本书《商丘县志》,还记载了《木兰辞》里没有的内容:1、她的女儿身份暴露,犯下欺君之罪,因为军功被赦免,所以正史上没有她的传;2、拓跋焘看她还为女儿身后,艳丽动人,想强纳她为妃,遭到花木兰的拒绝。

  这些记载都很难考证,不知道是真是假。

  《木兰辞》是怎么来的呢?

  秦汉以后,朝廷有专门的音乐机构,具体职能是整理民歌、训练乐工等。花木兰的故事因为渐渐被大家熟悉,民间就有了赞美她的民歌,后来经过文人的润色、加工,成了一篇优美的诗歌,广为流传。

  《木兰辞》最早出现在陈朝时释智匠撰写的《古今乐录》,到了宋代,郭茂倩收入到《乐府诗集》,从此,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辞》节奏明快,跌宕起伏,爱国、爱家巧妙地融为一体,既浪漫神奇、又真切感人。因此不论多少年过去,这个英姿飒爽的女英雄身影都会闪耀在历史的星空,让人心潮澎湃,激励着后代人不畏艰难、奋勇向前。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