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所在的那个小县城还没有通电话。所有对远方的牵挂,都集中在那一只只绿色的邮筒里。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只见奶奶拿一张信纸,手颤抖着,眼眶似乎还有点湿润。我只记得那信封是白色的,却又镶着红蓝交错的边,上面还贴着一张邮局的代封券,信上则是一纸洒脱的竖排毛笔字。
过了半晌,奶奶才缓缓地说出几个字:“他还活着,还活着啊。”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封从台湾寄来的信。写信人是奶奶的哥哥,我应叫他舅爷爷。他年轻的时候在黄埔军校学习,后来加入了国民党。在那世事变幻的年代,便和家里断了联系。可任谁也没想到,这一断就是四五十年。据奶奶后来闲暇的时候说起,她的母亲在临终前,还念叨着舅爷爷的名字。而族里的人,都当舅爷爷已经过世,还为他立了一个衣冠冢。
奶奶把这封信拿到族里去,大家都吃了一惊。当时,县城里还不知道两岸已经可以通信了。据说这还是我们县里第一封来自海峡那边的信。
得到肯定的回复后,爷爷便按照信上写的地址,写了一封回信寄了出去。接下来,全家都进入了焦急的等待中。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舅爷爷的回信便来了。信里还夹了他的照片,以及他在台湾的妻子和孩子们的照片。照片中的舅爷爷已经两鬓斑白,且年过花甲,但仍然可见的是一名军人所特有的飒爽。
不久,舅爷爷还给我们寄来了台湾的邮票。作为回礼,我们也买了一套生肖票,寄了过去。以邮票为礼,不仅仅具有收藏纪念意义,更是一种充满真诚的交流。
这就是我记忆中对邮政最早的印象。那些小小信封,穿过千山万水,承载了太多的思念,也凝聚着太多血浓于水的亲情。
直至今日,舅爷爷已经驾鹤西去多年,但我们与海峡那边亲人的联系却依然保持着。
如今,还出现了一种名叫“飞鱼邮驿”的主题邮局,为大陆民众与台湾同胞互通信笺、沟通感情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的平台,以邮驿的方式让两岸人民亲情更浓、心灵更近。
对于中国邮政来说,二十世纪是漫长曲折的百年,也是奋斗飞跃的百年。对于我们每个人,每个微小的个体,都能深刻地体会到邮政日益发展带来的便利。当身穿绿色工作服的邮递员,将那一封封来自海峡对面的信亲自交到我们的手上时,我们报之以一个微笑或者一声“谢谢”。在这一刻,他们传递的不仅仅是一封信件,更是两岸同胞的深情与友谊。
人民日报:增进民众福祉 互利合作双赢 2008-11-05 |
人民日报:增进民众福祉 互利合作双赢 2008-11-05 |
北京日报:以变求通 2008-11-10 |
长江日报:经济融合体现两岸政治理性 2008-11-04 |
长江日报:经济融合体现两岸政治理性 2008-11-04 |
人民日报: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2009-06-26 |
北京日报:以变求通 2008-11-10 |
人民日报: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2009-06-26 |
司法童:政务便民还可以更多些 2014-12-24 |
城市报刊亭岂能“管减不管增” 2016-03-0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