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夫道不欲杂
白奚
//www.workercn.cn2016-07-29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庄子·人间世》中的典故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正所谓‘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在《庄子·人间世》中,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说,“道”不能与其他事物相杂,杂了就会繁乱,繁乱了就会产生搅扰,搅扰了就会有忧患,当忧患到来时就无法补救了。“道”为什么“不欲杂”呢?这要从“道”的哲学含义说起。“道”原本是道家学说的最高范畴,其哲学含义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总规律,具有唯一性、绝对性、永恒性、终极性等特点。到了百家争鸣时期,“道”也成为诸子百家学说的最高价值,泛指社会、政治和人生的基本原则。可见,唯一性是“道”的哲学属性的必然要求,最根本的东西只能有一个,杂多了就违背了大道的本性,所以推行大道就不能与他物相杂。

  在《人间世》的这则寓言里,颜回想要到卫国去,治理政治上十分混乱的卫国,孔子劝止了他。儒家向来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颜回要去施展自己的抱负,孔子为什么要劝止他呢?这里有两个原因,首先,儒家出仕做官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这个国家必须是一个“有道”之国,有利于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不能是一个乱国,所以孔子有“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说法。此时的卫国正是一个“无道”的乱邦,颜回此去不但无法实现抱负,甚至还有生命危险。孔子甚至认为,在一个乱邦出仕为官,无非是领取一份俸禄,这是可耻的行为。

  还有一个原因,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像“古之至人”那样,先充实完善自己,然后才能去施展自己的才华。而颜回尚没有很好地充实自己就急于去施展,这是欲使“道”与他事相杂,必将会导致忧患。儒家也以追求“道”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孔子曾有“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名言,可见“道”在儒者心中的崇高地位。追求“道”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颜回不能专心致力于大道,心有旁骛,就违背了“道”的原则,所以孔子批评他。孔子和颜回的这段对话虽然是庄子的假托之言,却符合儒家的一贯主张,同时也借儒家之口阐述了道家对于“道”的基本观点。

  在中国古代哲人看来,“道”寄托着人类的最高理想,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遵循“道”的原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与“道”相违。在政治领域,“道”是治国理政的最高原则,历朝历代都有经过自己慎重选择的治国之“道”,作为自己政治活动中根本性的指导思想。这个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唯一的,不能与其他思想理论相“杂”。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一次只能选择一个“道”,不能同时有两个或多个“道”作为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否则就会自相矛盾、思想混乱,整个国家社会就会迷失方向、导致危机,这就是所谓“多则扰,扰则忧”。这个唯一的“道”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性,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而不能动摇。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初就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的“道”。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开展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一刻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这个“道”的指导。只有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最高的指导思想,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不会在工作中思想混乱、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