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聆听草原的脉动
艾 平
//www.workercn.cn2017-11-27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我开车穿过骏马嘶鸣的草场,绕过墨蓝色的呼伦湖,来到呼伦贝尔草原深处的新巴尔虎右旗原生态草原。天地浑然,苍穹无边。金黄的牧草在淡淡的霜雪中脉动,有一个好消息和阳光一起来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说,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牧民的心里踏实了,正在热火朝天地出栏牛羊,修理棚圈,贮备饲草,将种羊放入羊群,孕育明年的丰收……过几天,还要杀一些羊,储备冻肉,为了安稳地度过冬天,他们手里有做不完的活计。

  自从成为一个写作者,我便经常在草原上行走。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到草原总是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到牧民家做客的情景。父亲的车里载着成桶的酱油,桦树皮篓装的咸盐,还有一些土霉素片和蛤喇油,这都是牧民需要的东西。我们用不着事先联系,每一座蒙古包里都有我们久违的亲人。蒙古包的主人早已知道我们即将到来,已经熬好奶茶,开始杀羊煮肉。这叫我好不奇怪,草原深远安谧,难道是天上的云朵给他们报了信?

  牧人阿爸将手里的套马杆平放在草原上。牧草挺拔茂密,如无数手臂,托举着那根沉甸甸的柳木套马杆。我好奇地把手伸向套马杆下面的草丛,发现那个半尺多高的小空间像一个秘而不宣的母体,草芽、幼虫、水、蓓蕾……无限的季节,都在里面生长。我把耳朵俯在套马杆上,听到了一种清晰而浑然的声音——万类自由,百草窸窣。莫名的动物在啼叫,在啮噬,马群像石头从山上纷纷滚落,云朵推动大地的草浪……这时候牧民阿爸说,要下雨了,咱们包里坐。我抬头看天,天空阳光灿烂,碧蓝如洗。我们进包,一碗奶茶没喝完,暴雨真的来了,雨滴从蒙古包的天窗射进来,落到肉锅里。

  草原上有会看天、看年景的人,也有会听天听地的人,他们长期在大自然里游牧,慢慢地获得了独特的生存智慧。牧民阿爸说,他早晨在套马杆上听见了我们的汽车声,刚才的雨也是套马杆告诉他的。吃肉的时候,阿爸又告诉我,细看四岁羊肩胛骨片上的纹理,就会发现游牧的足迹——羊走过的草场是否茂盛,水是否丰沛,羊缺少什么营养,生过什么病等等,都会通过不同的骨纹显现出来,那么牧人就知道下一年该怎么选择草场,游牧的路线图就有了。于是,经年累月,一切都变得可以预言。

  今天,汽车轮子和微信直播,已经将茫茫草原向世界开放,亘古的秘境变成通途,现代科技覆盖草原,汽车自驾游、直升机拍摄、电商平台、云计算都飞快地来了,草原迅速地变了新颜。一个从未走出草原的年轻牧马人,靠着手机导航,用小汽车把阿爸阿妈带到椰风弥漫的海南岛。那两个一辈子都穿着马靴、穿着蒙古袍的人,卸掉十几斤重的外衣,站在大海里,互相看着白皙的躯体和古铜色的双手,忍俊不禁……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草原的老人常常这样教导不愿放牧的儿孙:“要知道你的午饭在羊身上,不在供销社的柜子里。”而现在,草原人从业的方式已经五花八门,食物也变得丰富多彩,什么杀猪菜、肯德基、披萨、韩式烧烤、麻辣烫无所不有,吃一顿传统的手把肉,反倒要特意跑到饭店,端的十分奢侈。

  实践证明,小格局放牧,不利于牲畜的健壮,对草场消耗过重,而传统的游牧是一种大格局协作式的迂回流动,能够满足畜群不同季节的不同需求,也利于草原生态的恢复,蕴含着生命与自然的大学问,是值得当代生态科学深入研究的课题。看吧,深思熟虑的牧民剪断铁丝网,将数家草场连成一体,自发成立牧业生产和草原旅游的合作组织,回归大游牧生产,并引入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他们将一只本地羊加工成十几种美食,通过闪动的鼠标卖成俏货,已经显现品牌效应。一个以生态环保做依托的私家旅游牧场,虽然远在人迹罕至的草原深处,但开出的订单已经安排到两年之后。特别有意思的是,他们接待游客的条件是,游客到了草原,每天要学会一句蒙语,游玩回来要出示自己带回的垃圾——要是游客捡拾了草原上的陈旧垃圾,就会得到食宿方面的优惠。新一代的草原青年,也成立了环保志愿者团队,每当那达慕和祭拜宝格达乌拉山活动之后,就去把草原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还举办各种倡导敬畏自然的文艺活动,并将草原文化主题摄影展带到很多大城市。

  而在千万个牧民家庭里,有千万个母亲和父亲在告诉他们的孩子——是地让你们站起来的,是马让你跑起来的,即使离开了草原,你也要把草原的叮嘱带在身上,不然你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青年牧民乌日图如今已成为一名电影导演,他给我讲述了他母亲保护天鹅湖的事情:“我家的牧场上有个清澈的小湖。自从承包了这片草场,母亲就把蒙古包扎在了湖畔。春天一到,天鹅像一朵朵白云徐徐而落,母亲的眼睛亮晶晶的,像是接回远嫁的女儿。一天,母亲看见湖边一只孤独的天鹅,一个劲儿对着芦苇丛鸣叫,原来是在召唤着另一只拖着断翅的同伴。母亲赶紧在天鹅跟前撒下许多黄瓜籽。黄瓜籽是草原的接骨偏方,吃了黄瓜籽,那受伤的天鹅很快好起来。后来,这一对天鹅在芦苇荡里孵出一窝小天鹅,共三只,浅灰色的,就像三团蓬松的羊毛,漂浮在湖面上。从此以后,母亲每天骑马绕着湖转来转去。她的天鹅安然无恙,她的湖水碧波荡漾,湖畔的芦苇郁郁葱葱,牧草葳蕤,周边的牧户都喜欢赶着畜群到这里饮水,草原上渐渐地有了一个美丽的传说——阿妈的天鹅湖是天下最吉祥的地方。”

  说不清新右旗有多少这样的湖泊,在养育着一碧千里的草原;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阿妈阿爸,守护了千秋万代的绿色。几乎每一个人都跟我这样说——没有草原母亲的庇护,哪有牧民的幸福?我想,草原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味着物竞天择、生命不息的大境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呈现出无限的科学性。我们不能忘记,草原对于地球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肌体,只有草原大野芳菲,亘古犹新,人类才能于万类之中永续苍生。

  我走进一座座蒙古包、一个个现代化的游牧房车,与牧民促膝谈心,听他们讲身边的故事。那一个个崭新的故事和一个个朝气蓬勃、鲜活生动的人物,让我知道草原人已经登高望远,看到了自身文化的力量,也看到了美好的明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