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拍黄瓜”的纽约热?
陶短房
//www.workercn.cn2015-08-31来源: 北京晨报分享到: | 更多 |
《纽约时报》网站8月25日报道称,中国“非著名常见凉菜”——拍黄瓜今夏风靡纽约,从餐馆大厨到普通食客趋之若鹜,有大厨称“不过采用不同方法处理,就能彻底改变口感和味道,真是酷到家了”。
似乎一些国人已迫不及待发出“中国文化的又一次成功输出”之欢呼,而忙着拍或吃黄瓜的纽约人也正庆幸自己可以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中国美食,但“中国拍黄瓜”真的是“中国美食”吗?
据媒体和网上披露,用来拌黄瓜的作料并非中国常见的蒜末、虾皮和香醋,而是沙拉酱、酸奶、奶酪和白醋(这和拌一盆美式蔬菜沙拉没啥区别)。如此一来,唯一可能原封不动“全盘中化”的也就剩一个“拍”字了。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所谓“中国名菜”在纽约或美国其他地方百年来从来不乏其例,如名字差不多、味道差不少的咕佬肉,美国人耳熟能详中国人却不知所云的“左宗棠鸡”、“李鸿章杂碎”之类。
这并没什么好嘲笑的:文化输出这东西,素来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能在短期内迅速打开异文化市场的,注定是那种改头换面的“咕佬肉”或“中国拍黄瓜”,这种既满足好奇心又适应日常习惯的“混搭”产品,常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适应、流通能力,并产生意想不到的文化输出效果。
不光在吃这方面,其他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这方面美国的确是很好的“拿来主义”榜样,从英语到流行乐,无不经历了这样一个“混搭”和“本土化”的消化过程。与之相比,中国的一些中华文化海外推广活动、项目,就显得有些生硬,宛如硬把蒜泥加老陈醋版的拍黄瓜塞给普通纽约食客,效果如何,恐怕至少是要打个问号的。(节选)
编辑:丁斌斌
广州日报:“保尔森们”得了便宜还卖乖 2009-01-12 |
广州日报:“保尔森们”得了便宜还卖乖 2009-01-12 |
李 沛:温婉大气的中国正款款走来 2011-01-27 |
文 建:西方媒体,“瘦身”还是“转身”? 2011-03-09 |
央视批星巴克为何引发争议? 2013-10-28 |
民生视点:央视批星巴克为何引发争议? 2013-10-28 |
央视批星巴克为何引发争议? 2013-10-28 |
梅新育:油价大跌影响几何 2014-10-21 |
光明日报:日本马桶盖热后的冷思考 2015-03-03 |
王雅晨:中国海外并购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5-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