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朱慧卿 漫画
日前,深圳市公开了《2015年中考政策意见修订稿》,将思想品德纳入考查科目,由各区教育部门、学校组织考查,思想品德不合格者,高中学校可不予录取。(10月24日《人民日报》)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常用“人品差”调侃朋友。如今在深圳,“人品差”居然有了官方鉴定:由各区教育部门、学校组织考查。诚然,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深圳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可谓用心良苦。然而,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发展的过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正因如此,深圳市提出高中学校可拒录“思想品德不合格者”,未免有失偏颇。
有人质疑,思想品德的内涵不好把握,无法制定一个明确标准。在我看来,就算能够为思想品德弄出一条条评核标准,学校也不能将那些不符合标准的学生拒之门外。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时至今日,受教育权早已成为一种基本人权。深圳居然提出高中学校可拒录“品德差”学生,不能不说是一种教育倒退。
“品德差”的学生理当是学校教导、监督、感化的对象,而非被排斥、被边缘化的人。种种事例证明,未成年人一旦背负“品德差”的标签,就会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不良”的自我认知,加之受学校、社会歧视,被剥夺过多的权益和机会,他们很可能会陷入“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之中,难以回归良好。这显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说到底,拒录“品德差”学生是一叶障目之下的懒政之举。原国家总督学柳斌说过:“没有一生下来就坏的学生,有的只是你对他教育的不当,培养的不当。”如果我们把“品德差”的责任统统推给一个未成年人,未免也太不负责任了吧?再说,没有谁敢保证一个“坏孩子”就会永远堕落下去。在好与坏的相对变化中,我们理当用发展的眼光教育好每一个孩子。如果所有的孩子天生都是优等生,那教育还有何存在价值?
因此,深圳市要重视学生群体的思想品德,靠的不是把所有“品德差”的学生,像删除文件一样放入回收站不管不顾,而是要着力创造一个能让优秀学生更加优秀、“品德差”的学生也能成为资优生的良好教育环境。(原题:拒录“品德差”学生是教育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