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他看来,做什么都无所谓,只要感兴趣就可以。而“无论怎样,必须刻苦。成功没有捷径。”
在国外时间久了,余海岁观察,发现自己遇到的很多人都是一样的:干得很好的,不一定出身于很好的学校。“不是聪明不聪明的区别,而是要看你是不是执着。”
你要跟着成功的人去学习成功的经验
有在澳大利亚10年的工作经验,余海岁知道如何组建一个科研团队,发展一个学科。2000年,他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岩土工程教授的竞选中胜出,2001年,他创建了该校的岩土力学研究中心,用了几年的时间,把这个中心建成全英最活跃的岩土力学中心之一。
余海岁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有一天会走上行政道路:从诺丁汉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副院长、院长,到工程学部部长,再到学校的副校长。
余海岁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一路走来,见到一些不错的人,“你要跟着别人学,看成功的人怎么去做。你要知道别人为什么成功。”
他在牛津攻读博士学位时,导师教学生如何进行一场成功的讲座。其中一点让余海岁印象深刻:20分钟的讲座,有人能给出50张PPT,实际上这根本讲不完。根据他个人的经验,20张PPT基本就够了。余海岁铭记在心,多年以来他的讲座精彩凝练。
而要想在学术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余海岁的经验是“必须与最好的学者合作”。
他刚刚到澳大利亚工作的时候,纽卡斯尔大学岩土力学团队只有3个人。尽管工作氛围很好,但是,与美、英等国大学的岩土力学学科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余海岁给自己定下规矩:“你必须知道在这个领域的哪个方向哪些人做了哪些工作。你必须知道朝前走的时候与谁合作。同时,你也必须走在前面,总跟在别人后面是不行的。”
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余海岁也积极争取各种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去国际上最顶尖的大学跟最顶尖的学者合作。而这种合作的前提是“你必须做东西,人家看到你做的东西,才会要你。”
出类拔萃一直是余海岁的信条:初二分班,他分到的不是最好的班,到了初三,他就到了最好的班;到了高中,他是最好的,大学也是最好的。后来到英国留学,即便是牛津,或者帝国理工,他也是出类拔萃的。
2011年,在被英国诺丁汉大学任命为副校长以后不久,余海岁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成为当年入选的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做行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余海岁分管外事工作,英国诺丁汉大学在英国有3.4万名学生(其中9000多名是国际生),是英国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之一。而在马来西亚和中国的两个国际校区加起来还有1.1万名学生。
余海岁不得不经常出差,“白天干这边的活儿,晚上干那边的活儿。”
即便如此,他还是没有放弃科研。“我可以不干行政。但是不可以不做科研。”因为科研一旦“扔掉了就很难捡起来。”
余海岁必须有所取舍。比如,学术会议,他只能参加最好的。每周他会抽出一天的时间,让秘书不要安排别的事情,争取与学生聊天。
还是在土木工程学院当副院长的时候,因为要给学生上课,余海岁决定写一本专著。白天没有时间,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在3年里,他每个礼拜抽出3个晚上,每个晚上花上3个小时,最后写了本名为《塑性理论与岩土工程》的学术专著。这本书对进一步提高他的国际知名度和学术地位都很有帮助。
回首走过的道路,余海岁总结,人不一定要过早地取得成功,因为很多人很早成功以后,不一定会继续努力。“有的人想当院士,以为当了院士就什么都不用干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错误。院士是一种荣誉,还是要看你要干什么,是为了干事,还是追求荣誉。如果是后者,得到以后就没有动力了;如果是干事,那你就要永远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