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梦·劳动美 寻找最美一线工人】叶明:一位80后青工的“另类”追求
人物检索:叶明,中国铁建十七局集团三公司宁(南京)安(安庆)铁路项目技术工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铁道部“火车头奖章”、中国铁建“十佳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结婚、买房子、赡养父母……当许多80后为“压力山大”的生活而焦虑、迷茫时,眼前的叶明身上似乎多了点什么。
这位1987年出生的小伙子,有一双温暖的眼睛。
2010年4月6日,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打电话告诉他,北京军区一名白血病患者急需救治,叶明3年前捐献的血液样本与该患者相匹配,希望叶明能捐献造血干细胞,拯救患者的生命。
叶明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
经过高分辨检测和体检,叶明的各项指标与患者完全吻合。2010年8月17日,叶明住进了江苏省人民医院。
捐献手术前,要将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释放到外周血液中。此时,骨骼和肌肉的疼痛时常出现。叶明有时会忍不住呕吐,有时还会整夜失眠。
赶到医院陪伴儿子的母亲流泪了:“儿子,实在坚持不住就放弃吧。”
叶明倔强地摇摇头。这几天,他对白血病的治疗有了更深的认识——捐献者同意捐献后,患者就会为接受移植进行各种准备,患者的免疫和造血功能基本丧失殆尽,如果此时拒绝捐赠,对患者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8月24日,手术正常进行。
随后,145毫升“生命种子”紧急空运至北京。几个小时后,北京军区医院传来喜讯:造血干细胞成功移植到患者体内。
听到消息,叶明的眼泪夺眶而出。
在代表叶明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793名捐献成功者的“编号1793”下面,叶明写道:生命的希望来源于一个细胞,我愿意做这样的一个细胞,让希望的种子在生命中生根发芽。
叶明的父亲叶家福是1982年入伍的铁道兵。父亲勤勉苦干、任劳任怨的形象在叶明心里扎下了根——穿上蓝色“制服”,成为一名筑路者,是叶明年少时最美的梦。
大学毕业后,叶明选择了父亲所在的中国铁建十七局集团三公司,从一名最基层的测量工人开始起步。
2009年8月,河南信阳正值酷暑。在20多米高、周围毫无遮挡的桥墩上,强烈的阳光几乎把人“烤”得冒烟。扛着测量标尺的叶明与另外两名测量员“行走”在这样的高空中,负责石(家庄)武(汉)客专浉河特大桥支撑垫石(桥墩顶部与桥梁底部的连接处)的测量。
“眼盯前方,绝不下视;握紧仪器,双手不颤;忘记高温,内心平静。”叶明自编的“顺口溜”成了自己和同事的“镇静剂”。
一个桥墩两个垫石,每个垫石4个点都要测量,1天从桥墩上下24个来回,不断重复……在烈日的烘烤下,他们完成了近200个桥墩的精测。经监理、业主等单位检测,全部达到设计与检验要求。
一年后,表现出色的叶明调到宁安铁路项目负责路基的技术工作。
宁安项目经理刘庆华告诉笔者一个叶明的“20%定律”:“叶明没有午休时间,午餐也是在工地吃方便面或者盒饭。中午比别人多出的1个小时,确保了工序的连续性,减少了窝工甚至返工,效率要比别人高出20%。”
在生活枯燥、单调的工地上,叶明是个“另类”:下班后的晚上,别人一般都去找乐子或者休息,而他却打开小台灯,钻研白天遇到的疑点难点,整理施工日记,阅读最新的施工教材……
在一篇施工日记的空白处,笔者看到叶明这样写道:一个人不论多伟大,如果把他的一生拆成每一天,大部分日子都是平淡而琐碎的。一个人有了梦想,平淡和琐碎就能够凝聚成伟大。
叶明性善。2009年的一天,一名叫做聂鑫的机械工人因母亲生病住院,急需用钱,在向同事借钱无果后,找到了叶明所在的架子队驻地。
“他眼中那种近乎绝望的无助深深地刺痛了我。那一刻,我的内心只响起一个声音:帮帮他吧。我把当时所有的积蓄都交给了他。”叶明回忆说。
一个多月后,聂鑫回来了。他颤抖着双手搂住叶明的肩膀:“我母亲的病治好了!您是我们全家的恩人!”
新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叶明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帮助,让他们尽快适应工地生活;他是言传身教的好“导师”,每一年的“导师带徒”评选,叶明和他的“徒弟”总是最优秀的一对;每次公益活动,叶明总会踊跃站出来,捐钱捐物……
在一次闲聊中,路基工班长老刘无意中说起孩子上学买课外书费用太高。叶明把这事记在了心里,每逢开学之际,就在网上购买课外书籍给老刘的孩子寄过去。3年多了,老刘的孩子念念不忘这位从未见面却一直给她帮助的“小叶哥哥”。
叶明说:“只要是源自灵魂深处的爱,哪怕是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关爱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都足以感动人心。”(中工网通讯员 边均安 尹艳玲 宫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