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马晶谭立英团队:乐观地坚守理想(图)
//www.workercn.cn2015-01-19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抓得紧”——成就大影响

  20年看起来很长,但在很多专家眼中,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研究,再到空间试验,仅用20年已经很快了。马晶说这比自己最初想象的时间要短,他原本做好了打30年或者50年持久战的准备。

  从1991年到1995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无数次的论证和试验,他们终于完成了卫星激光通信的概念研究和单元技术研究,并初步掌握了关键技术。

  但困难再一次摆在了他们面前。前期的研究已经让他们倾其所有,投入了自家多年积蓄的两万多元,如果继续投入,真的就要倾家荡产了。1995年秋天,就在快要走投无路的时候,谭立英决定主动出击。她背着20袋方便面,来到当时的航天部争取支持。

  “真是两眼一抹黑,找谁都不知道,只能在楼道里来回溜达……”谭立英的举动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几经辗转,她找到了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院士。在了解了他们所做的工作之后,陈芳允激动地说:“你们做得非常好!国家需要激光通信,也一定会支持你们的研究工作。希望你们能继续做下去,不要有任何顾虑。”

  1996年学校向他们提供了5000元的科研基金,支持前期项目探索研究,解了燃眉之急。1997年学校又拿出2.5万元的航天基金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同年,他们获得了航天五院8万元的预研基金支持。有了坚强的后盾,他们的动力更足了。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马晶和谭立英逐渐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科研团队。历经20年,团队已经从最初的两个人发展成为由百余名师生组成的科研基地。在测试攻关阶段,大家常常夜以继日地一干就是几个月。“样机对振动和温度都非常敏感,只好选择在后半夜调试。那时,我们经常整夜睡在实验室里,几个人轮流调试。”团队成员们表示,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只觉得这是个挑战,并且一定要挑战成功。

  2007年1月,“海洋二号”卫星工程项目获得国家立项批复,并确定在“海洋二号”卫星上进行星地激光通信试验。在这项试验中,马晶担任“海洋二号”卫星副总设计师,负责星地激光通信试验,谭立英任星地激光链路系统总指挥。经过4年多日日夜夜的刻苦攻关,2011年8月16日6时57分,我国“海洋二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2011年10月25日,我国首次星地激光链路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哈工大副校长安实感慨地说:“20多年的坚持,中间要克服多少想象不到的困难,要抛弃多少荣誉和利益的东西。马晶和谭立英做到了。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风骨。”

  这一年,马晶55岁,谭立英54岁。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