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一直在做不符合自己年龄的事
从小学开始,孙鹏展就在做“不符合自己年龄”的事:小学6年级,他就学完了初中三年的英语;初一下学期,他开始做中考的习题;高一下学期,往年的高考试卷便成了他的练习册;高三上学期他已经保送清华大学,下学期时他陪着同学们一起看书,自学大学的课程。
他说,这一切都来自“对现状的不满足”。
将纳米材料这类新材料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孙鹏展就像在“赶时髦”一样,一旦没赶上就没用了。而他的科研嗅觉比较敏锐,一旦发现新现象,总会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整个实验。
2012年,他习惯性地浏览各类知名期刊上的最新动态,无意间注意到在《科学》上发表的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A. K. Geim教授研究组关于氧化石墨烯薄膜传质特性的文章。
这篇文章引起了孙鹏展的好奇与质疑:如果水溶液中溶有离子,不同离子的渗透特性如何?带着这个疑问,他开始着手设计、实施实验,不断地在这一最前沿领域提问、研究,发表了数篇高质量的论文。
有人说他太拼了,可在自己心里,他认为只是自己不愿“停滞不前”。
“你不考到第一,上面总会有人有资本嘲笑你。”起初,在权威期刊上发表一篇高水平文章,他还能高兴好一阵。现在,发了就发了,但心情不会再有很大变化。
孙鹏展的父母有时会对他现在不稳定的生活表示担忧,但他觉得“20岁时就能看到自己40岁状态”的生活是他不能忍受的。而科研路上的“激情和未知因素”能不断刺激他,“至少我现在做的什么事,去年这个时候我肯定不知道。”
今年2月春节假期过后,孙鹏展去日本进行访问合作研究半年。作出这个决定源于他内心的不安感:从2014年的“科研爆发期”后,孙鹏展便一直处于低谷,找不到科研新的方向。在一个领域长期位于高处,看不到前进的空间会让他感到“极其不安”,“走半年,吸收点新鲜的东西,争取回来做得更好。”
对于未来,孙鹏展的规划是“回清华”。“四年本科,四年博士,在这里已经有了家的感觉。”他计划在博士后期间“憋”出一两篇顶级文章,这样才有可能回来,“感觉不回清华就好像没有回家一样。”(杨雨晨 诸葛亚寒)
郝吉明:师生间有天然血肉联系(图) | 2011-04-06 |
89岁杨振宁依然在畅想 称“对未来发展很... | 2011-04-06 |
89岁杨振宁依然在畅想 称“对未来发展很... | 2011-04-06 |
张希: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图) | 2011-04-06 |
“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我最大的特点就... | 2011-04-06 |
“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金国藩:“我... | 2011-04-06 |
清华“学霸”吴佳俊谈成功路:无特殊方法 ... | 2011-04-06 |
钱伟长的科学人生:从偏科生到物理专家 | 2011-04-06 |
清华“学神”祖充:“藏身”实验室每周科研... | 2011-04-06 |
清华大学校长调任 陈吉宁“最后一讲”没有... | 2011-0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