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干细胞研究专家裴端卿
不走捷径的领军者(逐梦英才)
5月20日,裴端卿在实验室对研究人员进行指导。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摄
2012年,一项利用人体尿液上皮细胞成功制备多能干细胞的重大科研成果将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裴端卿第一次推到了公众视野之中。在此之前,他并不为人所熟知。
然而,在国内外干细胞研究领域,裴端卿的成就却并不像他的为人那么低调。
他带领团队发表了我国第一篇诱导多能干细胞论文,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新方向;建立了我国干细胞多能性调控与体细胞重编程体系;揭示了维生素C在促进诱导多能干细胞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由此解决了多能干细胞研究初期效率低的普遍技术问题等。
辉煌成绩的背后,是裴端卿和团队成员们十余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做科研没有什么捷径,兴趣、想法与合作缺一不可。”裴端卿说。
“凭着兴趣,才支撑着我们一路坚持走下来”
其实,在干细胞研究领域,裴端卿算是半路出家。而走上这条路,也因兴趣使然。
2002年,37岁的裴端卿回国,成为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当时,他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科研顺风顺水:已成为副教授并获得终身教职荣誉;在金属蛋白酶和肿瘤细胞转移领域里颇有建树。
这样的选择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可是,裴端卿却觉得很自然,他说:“我赴美留学17年,从走那一天就是为了回来。”
裴端卿刚回国时,发现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孕育着很大的潜力和更多的创新点。于是,他果断放弃了此前擅长的研究领域,转而投入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研究领域。
“一方面是因为之前的研究领域有了局限性,想有所突破基本没有可能。而更重要的是,我本身对此很感兴趣,在美国期间就已经翻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裴端卿说。
要让许多临床疾病的治疗取得突破,基础研究至关重要。最终,裴端卿带领团队选择了“多能干细胞”这个当时在我国刚刚起步的领域,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虽然前景可期,但眼前的起步却很艰难。毕竟一切都是从头开始,没有任何积淀,也没有任何指导。
“那时培养干细胞的条件差,经常养不活。技术手段也很落后,很多实验都只能靠最原始的方法来做。”裴端卿笑说:“好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凭着兴趣,才支撑着我们一路坚定地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