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空警2000预警机、“神舟”飞船、“嫦娥”工程……在这些尖端航空航天器成功飞天的背后,缺不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锻造的雷达“天眼”,仿若在高天密织一张安全网,为它们保驾护航。
5月14日,记者在十四所见到的全国技术能手、数控车高级技师胡胜,就是“织网”大军中的优秀代表。
执着钻研,20年成就“工人院士”
十四所三厂副厂长刘进军告诉记者,1999年25岁的胡胜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一上班,领导把他带到一台价值200多万元的机器旁,请他唤醒这台已“沉睡”了3年多的设备。胡胜翻阅资料、请教专家,苦心琢磨一个多月开动了设备。在这台德产机器上,胡胜加工出许多高精尖零件,练出一手好技术。
从第一眼“惊艳”之后,胡胜不断给大家带来惊喜。
“2006年,我们一起参加全国数控大赛。比赛车床从未碰过,操作难度大,比赛时间还长达7小时。”十四所技师协会秘书长王劲松说,结果胡胜在全国11万人中脱颖而出,捧得冠军奖杯。他加工的模块精确到了0.01毫米,只有头发丝的1/10。
空警2000预警机是民族的骄傲。可是,第一批加工样品送检时,竟然被列出了50余项问题。胡胜带领团队没日没夜地实验,终于破解难题,为研制生产出中华民族的“争气雷达”奠定基础。
“胡胜在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科研项目中,承担加工70 多项,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十四所三厂党支部书记曹国明告诉记者,胡胜还提出了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30多项,节约科研经费近千万。
年初,胡胜喜获中华技能大奖。这是我国政府对技术工人的最高奖励,获奖者被誉为“工人院士”。
“老胡”,众人心中的“主心骨”
刚过不惑的胡胜,被上上下下统称为“老胡”,连徒弟都这么叫他,透着亲切与信任。
从“小胡”到“老胡”,不是一天练就的。
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胡胜仅仅用了15年,这是常人需要25年历练才能实现的。在成功的背后,胡胜付出了太多。
“加工制件时,如果力度过大就会变形,力度太小又做不出形状,老胡在这方面的手感真是炉火纯青。”十四所数控二组组长张立松告诉记者,别人在休息,胡胜总是一次次反复进行实验操作,正是长期的积累,让胡胜手上的分寸“不差毫厘”。
“钻劲足,老胡工作中的问题能迎刃而解。生活中,老胡遇到的挫折,他从来不说。”十四所数控三组组长殷保祖“爆料”说,2004年,胡胜的孩子刚生下来就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每天在ICU病房的费用高达1700多元。因为一项研究正在节骨眼上,胡胜把重担扛起来,单位医院两头跑,一点儿没有耽误工作。
拥有这样处事不惊“大胸怀”的人,自然受人倚重。
宋彬是胡胜的徒弟,曾获南京市数控大赛第一名。有一次晚班加工一批急件,胡胜恰巧生病,宋彬好像失去主心骨。胡胜一通电话让宋彬定下心来,出色完成任务。
言传身教,率团共开“创新大船”
当年金工班上32名同学,到如今只有他一人还在坚守。他说:“在十四所,不断面临新材料、新工艺对雷达研制生产带来的挑战,这是最让我有‘存在感’,我会在数控岗位干到退休。”
独木难成林,一花不是春。胡胜对小伙伴们,总是将经验心得倾囊相授。
康玉荣跟着胡胜学习操作那台被“唤醒”的德国机器,领导希望三个月满师。“他恨不得将经验一股脑儿‘倒’给我。我只用了三周就‘速成’了!”康玉荣笑言。
走上工段长岗位,成为50多人团队的“领头羊”后,胡胜把传承绝技绝活当作头等大事。他编写了《天线数控加工作业指导书》等20余本册子,与同事们共享。2006年,“胡胜技能创新小组”成立,2012年,以胡胜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
“十四所要继续在雷达研发与生产领域‘领跑’,亟需更多高技能人才。胡胜作为人才培养的标杆,其激励作用不言而喻。”十四所副所长胡明春说。(记者 吴红梅)
龚曲此里:梅里雪山雄鹰(组图) | 2010-03-31 |
叶逢林:我爱管闲事 | 2010-03-31 |
电影导演艺术家高天红(图) | 2010-03-31 |
马背上的“好曼巴”(图) | 2010-03-31 |
将军归来——追记扎根高原献身使命的模范领... | 2010-03-31 |
郭毅力:“我的根,在高原”(图) | 2010-03-31 |
维吾尔族小姑娘沙合娜依:解放军叔叔解决了... | 2010-03-31 |
西藏反渎侵局副局长牛伟杰以身殉职年仅49岁 | 2010-03-31 |
援塞医疗队队员王小艾:被推迟的蜜月(高清... | 2010-03-31 |
“祖宗十八代”是指家中哪些成员 | 2010-0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