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茹振钢
种子就是我的命根子(逐梦英才)
每8个小麦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截至2014年夏收,“百农矮抗58”累计种植2.6亿多亩,增产小麦107.1亿公斤,增产效益达200多亿元,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誉为“黄淮第一麦”。
这些数据的背后,总有一个名字被不断提及——茹振钢(上图。资料照片)。他是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副院长、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
“小麦种子是我的命根子,我一天也离不开她。”茹振钢说,育出好种子,让农民兄弟丰衣足食,是他毕生所求。
34年执着坚守,只为天下粮仓
“小时家里兄弟姐妹多,常吃不饱饭,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吃顿饱饭。”茹振钢说,“读大学时选择学农,就是为了能给粮农尽可能提供帮助,实现公私仓廪俱丰实。”
1981年,农学专业毕业的茹振钢,被当时育种界赫赫有名、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的国家级专家黄光正教授选中,“拉进”育种行业。
“育种就是人与植物的对话,小麦也是有感情的。”黄光正教授的话,茹振钢记到如今。他牢牢记清生长特点各不相同的几千个小麦品种,与小麦建立情感沟通,一刻也分不开。
独守在试验田,没有亲人陪伴,没有家庭温暖,这样的生活,茹振钢坚持了数十载。
为确保科研数据的完整准确,几十亩的实验小麦,他一株株手工脱粒,一干就是个把月。
为掌握各地小麦生长情况的真实数据,茹振钢到全省各县田间地头调查,交通工具全靠公共汽车和一双脚板。
上世纪90年代初,乡村公共汽车少且不准点,为不耽误行程,茹振钢只要有车,说走就走,赶不上吃饭就在车上吃。当时茹振钢有三件“宝”不离身:装有工具和资料的挎包,军用水壶,一包变蛋(一种蛋制品)。“变蛋时间长不变质,什么时候饿了就什么时候吃。”
1996年9月,由他培育的抗病虫优质小麦品种“百农64”终获成功,当年种植面积达1500万亩,累计种植达7000万亩,被农业部列为跨省区重点推广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