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王文兴:奉献“国家需要”
//www.workercn.cn2015-06-0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创新中国·科技领航者】奉献“国家需要”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大气环境化学奠基人王文兴

  他是我国大气环境化学的奠基者之一,对我国大气环境立法、大气污染和酸雨控制作出过重要贡献。

  “国家给我的更多,我回报的只是点滴。”他如此看待自己的付出。

  这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前副院长,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院长王文兴。

  治理PM2.5的先行者

  PM2.5和霾化学是近年来大气化学研究的热点。88岁高龄的王文兴,与雾霾“斗争”了10年。

  2005年,78岁的王文兴担任山东省《山东地区大气PM2.5污染特征、来源及形成机理》课题组长,在山东4个代表性城市及泰山之巅,连续同步观测PM2.5和相关气体污染。

  之后,其领导的课题组又对环渤海地区霾的污染现状、形成机制和控制对策进行研究。其成果对于了解环渤海区域灰霾的形成机制与大气污染的气候效应都具有重要意义,对环渤海地区治霾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大气化学是我的专业,也是我的兴趣。”王文兴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担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的王文兴,连续承担了国家从“六五”到“九五”的科技攻关重大科研项目,首次计算了全国大气二氧化碳和氮的排放量、排放强度,查清了我国酸雨现状及其分布规律和沉降通量,创建了我国第一套材料暴露自动试验装置,建立了材料二元损伤函数式等,为我国大气环境立法和制定污染控治对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科研方向紧跟“国家需要”

  “国家需要”是王文兴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我1952年大学毕业,那时候国家百废待兴,穿衣吃饭是大问题。吃饭靠粮食,粮食得要肥料,合成氨最重要;穿衣光靠棉花不行,还得发展合成纤维。这些都要用到工业催化。为此我写了《工业催化》一书。”王文兴说。

  王文兴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期间,主要是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这都是国家当时的需要。我1995年去欧洲参加世界酸雨大会,亲眼看到有的森林成片成片死亡,有的湖泊只能用石灰来中和水的酸性。”王文兴表示,我们国家就没有出现此类现象,与研究人员的研究和国家的及早控制分不开。

  王文兴领导的酸雨研究团队获得了我国环境科学领域至今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格魅力比肩学术贡献

  王文兴“严谨”。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王新锋博士说:“大气环境监测对数据准确性要求很高,为了保证每个监测站点的数据准确性,不论是城市站点还是野外站点,甚至是高山站点,他都要每个站点去检查,亲自给监测员做培训。有时候还做一些‘未知样品’,发给各地站点做检测,看看他们到底测得准不准。”

  王文兴“清正”。对于院士待遇,山东大学有明文规定,但他拒绝接受,认为目前的条件已经很好;学校设有院士专项科研活动费,他从不轻易动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极严,每笔费用清清楚楚。对于一些人的“规劝”,他撂下“狠话”:“我清清白白一辈子,可不能让我犯错误!”

  王文兴“淡泊”。其酸雨研究参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时,评奖委员会规定获奖单位第一和个人第一不能同属一个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可以二选一。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王文兴选择了单位第一。而他个人,只能排名第二。 (新华社记者 娄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