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创新中国·科技领航者】潘建伟团队:十年筑梦造就“中国机会”
新华社合肥6月1日电(记者徐海涛 朱青)平均年龄30多岁,科研成果多次获得欧美“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8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如今在国际量子学界声名鹊起的潘建伟团队,作为我国量子物理研究的一支代表性队伍,背后是十多年的潜心布局与默默奋斗。
“他们使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因而也是整个中国,牢牢地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曾给予潘建伟团队这样的评价。
2001年,潘建伟回国筹建实验室,组建研究团队。“当时国内对量子物理的认识不足,有人甚至说这是伪科学。”潘建伟说,相比认知上的困难,人才缺乏的问题更加突出,“量子研究需要多方面人才,一个人建不起一个实验室。”
为此,潘建伟自己继续在国外开展合作研究,同时有针对性的选派学生跟随自己或送到欧美各个先进研究机构学习。几年后,那些在各自领域学有所成的学生分批回国,潘建伟团队逐渐成形。“派出去的每个人做不同的方向,回来后大家取长补短,合作效果就一点点显现出来了。”团队成员张强说。
“我们团队能形成今天这样的国际竞争力,得益于国家的支持,也得益于前瞻性的学术布局和有计划的人才培养,形成了良性循环。”潘建伟认为。
“潘老师是一个宽厚、质朴、诚恳的人,有强烈的爱国心和事业责任感,是我们愿意追随的学术领袖和精神导师。”28岁成为中国科大“最年轻教授”的陆朝阳说,潘建伟团队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发展机会,使其成为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事业平台。
“我们已经做到了八光子量子纠缠,计划再用5年时间做到二十到三十个光子纠缠,那么运算能力就能超过现有的商用计算机。做到四十到五十个光子,就能超过现在最快的天河二号。”陆朝阳说,团队成员很希望和潘建伟一起,为国家做一点实事。
近年来,随着中国量子物理研究的异军突起,潘建伟团队也从当初的单方向派人去海外学习,成为一些外籍学人合作、求学的“热门机构”。
据了解,目前潘建伟团队中已有两位外籍教授、6名外籍留学生,分别来自德国、法国、加拿大、巴基斯坦等国家。
从德国海德堡大学前来读博的两名留学生介绍,欧美的量子研究机构历史都比较长,有的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相比之下,中国的潘建伟团队组建不久,研究比较前沿,发展速度快,成果比较多。
“潘建伟团队更年轻,更有活力和激情,我们选择来这里,是看到了‘中国机会’。”他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