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院士何继善:为地球把脉
//www.workercn.cn2015-06-0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院士何继善:

【创新中国·科技领航者】为地球把脉

  在国际科学界,他声名赫赫,从山区到荒漠、从海洋到河流,把脉地球,寻找矿产。

  在教育科普领域,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不辞辛苦,只为给学生、孩子们“带去一丁点儿好的影响”。

  他就是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

  他让矿产更“富有”

  “学习是我最大的渴望。”何继善说。由于家境贫困,好学的何继善没能读完中学。在钨矿工作4年后,全靠着自学,他如愿考上了大学。

  如今已八旬的他,依旧保有着一份浓厚的“矿工情节”,每年都奔走在世界各地的野外,把人们认为枯竭的空矿,“变”成一座座资源储存丰富的“金矿”。

  何继善是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和广域电磁法的奠基人。他创立和发展的以双频激电法和伪随机信号电法为特色的勘探地球物理理论体系,能深入探测地表以下10多公里深的区域,突破了国外仅能探测地下几公里的限制,被国际上誉为应用地球物理界的重大事件。

  “我从事的地球物理探测,就好比给地球‘做CT’。”何继善说,几十年来,在山区、荒漠戈壁或是盐碱滩,何继善运用他特有的各种探测法和仪器获取相关信息数据,从而判断我们脚踩的大地底下,是否储藏石油、矿产之类的宝藏。

  据统计,何继善根据自己创立的这些新方法发明的找矿仪器装备,找到了金、银、铜、铅等一大批矿产资源,累计价值超过2000亿元,运用“双频激电仪”寻找地下水的成功率在95%以上。同时,双频激电法也在国外开花结果,广泛应用于伊朗、巴西、澳大利亚、秘鲁等国的矿产勘查中。

  “想到了就要做出来”

  1998年夏天,正在巴西访问的何继善,从电视里看到中国正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何继善在心底反复问自己,“一直钻研水资源与水环境探测,能做点什么呢?”

  号称“长沙头上一盆水”的株树桥水库,总容量2.7亿立方米,每秒渗漏量1.6立方米。由于水深达50多米,库底覆盖了六七米厚的石渣等,准确渗漏点几年都没有找到。一旦发生险情,后果不堪设想。

  1998年底,何继善带着他的团队来到了株树桥水库。“老师在这里一住数月,甚至春节也在这里度过。”他的学生、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物理信息学院副院长柳建新说。

  终于,何继善根据电流场和水流场的相似性,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能在汛期恶劣环境下快速准确探测堤坝管涌渗漏入水口的仪器设备——“普及型堤坝管涌渗漏检测仪”。经实践证实,准确率达100%,为水库堵漏提供了准确的信息。

  “这些都是老师‘想到了就要做出来’的发明,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先立项,再向国家申请科研经费。”柳建新说。

  热衷科普的顶级科学家

  “做一件事,我就尽量要把它做到更好。”何继善这样总结自己的处世哲学。

  身为教育工作者,何继善数十年如一日恪守着他的职责。“几十年来,不管是当助教还是院士,所有的课,几乎都由他自己来备课、讲授。最辛苦的时候,每天从上午的第一节一直上到下午的最后一节。”柳建新说。

  “科普大家”何继善如今已经跑遍湖南14个市州,为中学生等做各种科普报告200多场,听众达20多万人次。不仅如此,他还把科普报告的课堂“搬”到了北京、甘肃、黑龙江,乃至国外。

  “只有把接班人培养好了,国家才有未来。”何继善说。(据新华社长沙6月7日电 新华社记者 谢樱)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