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交给我做,就努力做好”
2004年5月,冷用斌终于等到了上海光源年内将获批立项的消息。5个月后,他毅然回国,并于次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当年年底,上海光源正式动工开建,33岁的冷用斌被委以重任,负责工程束测系统的研制。“在这个领域,我的资历并不算深,却由我负责这个项目。但既然交给我做,我就一定要努力去做好,对得住这份信任。”冷用斌说。
上海光源所拍照片成功与否、效果如何,依赖于“电子团”在真空管道里以近光速高速运转时瞬间发出的光。“‘电子团’‘光速跑’的路线是否稳定和同步,直接关系到科学家做高精尖实验时的成败和效率。我们负责的束测系统就是要让‘电子团’‘光速跑’的路线始终保持稳定和同步,这样出光效果才会好。”冷用斌说。
为此,冷用斌带领团队苦苦摸索驯服“电子团”的各种方法。看不见,就用传感器探测“电子团”的精细数据;快如光速,就用海量计算提前“算”出“电子团”可能走的“歪路”……最终,冷用斌和团队找到了一整套稳住“电子团”的好办法。上海光源建成至今,出光的稳定性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偏差从微米级升级为亚微米级。
借助光源,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家颜宁破解了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又难解的“蛋白质之谜”;中科院物理所赵忠贤院士研究组发现了新型铁基硫族化合物超导体,在高压下重新出现超导的新现象……
“做别人想不到也没做过的事”
上海光源开建时,冷用斌和他带领的束测团队平均年龄30岁出头,缺乏经验成了他们的短腿之一。“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国外同行学习,把最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学过来。”冷用斌说。
经过努力,上海光源束测系统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2009年,上海光源开始运行。“我们从原来的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竞争者。我们最紧迫的是要赶快做原创性的工作,做一些别人想不到也没做过的事情。”冷用斌说。
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冷用斌又率领束流测量研究团队相继做出了两项重要创新。
第一项是全信息束流诊断技术,这是国际上从未出现过的新概念。传统束流诊断方法中,用于测量电子束流信息的各类探头独立测量,而全信息束流诊断则将它们看做一个整体进行拟合,大幅提高了信息的精准度和可靠性。另一项是逐束团束流诊断技术,这是一项与国际同步的新研究。此项技术可精确定量研究束流运行过程中的瞬态行为,便于全面了解加速器及电子束流的特性。 (本报记者 吴月辉)
时代造就英雄——记全国劳模费跃忠 | 2010-04-22 |
时代造就英雄——记全国劳模费跃忠 | 2010-04-22 |
时代造就英雄——记全国劳模费跃忠 | 2010-04-22 |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丁洪:我的生活充实、高... | 2010-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