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点亮“世界科学之光”的中国团队
事实上,从回国的第一天起,冷用斌的脑海就一直在思索如何组建和培养团队的问题。在他看来,保持国家重大科学装置高水平可靠运转,第一重要的是团队,第二重要的也是团队,第三重要的还是团队。
“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绝不是所谓‘聪明人’或是博士的简单集合体,而应该是一群好奇心旺盛、富有热情、勇于担当、志同道合的探索者。”冷用斌说。
有鉴于此,冷用斌一直将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学术交流作为两块“磨刀石”,不断地打磨、精炼自己的团队。截至目前,他相继引进和培养了近20位从事大科学装置技术研究的优秀人才,自己培养了11名博士、9名硕士,其中,多名毕业的学生已在上海光源的重要技术岗位“独当一面”。
阎映炳,是冷用斌带出的第一个博士生,现已迅速成长为上海光源加速器控制技术领域的青年骨干人才,担任上海光源控制系统负责人,独自带领一只由14名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团队。
“冷老师培养学生、组建团队的方法给我很大启发。一是他会不断训练团队成员的表达能力;二是他会根据不同人的兴趣,把合适人才放到合适的地方;三是他会时刻掌握大家的工作进度,及时制定下一步计划,‘打有准备之仗’。”阎映炳说。
记者采访也发现,与科学家不善言辞的传统印象不同,冷用斌口才很好,逻辑缜密、表达准确。冷用斌有自己的心得:“如何证明你已经弄懂了一个问题,最好的评判标准就是通过清晰的语言表达,让非同行也能听懂。”另一方面,对于好的科研成果,即便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一个人的沟通和报告能力很差,他的影响力也会比较有限。做一件事,如果没有一定的同行认可,持久的坚守其实很难。”
梦想,一如十多年前刚入行时一样丰满!冷用斌说,自己梦想中国能在全信息束流诊断技术方面走到世界前列,从原来的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与海外生活相比,国内的节奏凑明显更忙、更累、更紧张,但这一切的付出都是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抢占制高点。”
“其万折也必东,似志。”《荀子》中这句描写水的德性的话,意思是说,即便前路万般曲折,也必将要滚滚东流。
矢志不渝,不负时代。“鹦鹉螺”作证,中国大时代中的冷用斌们,必将点亮“世界科学之光”!
据新华社电 新华社记者 徐寿松 王琳琳 金正
【时代先锋】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振兴民族种业 | 2009-08-25 |
当代毕昇——记两院院士王选 | 2009-08-25 |
唐雪梅:装备科研人 时刻准备着 | 2009-08-25 |
邢立江:做一名新型工业化的忠诚践行者 | 2009-08-25 |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丁洪:我的生活充实、高... | 2009-08-25 |
陈向华:倾心特教事业 筑梦“折翼天使” | 2009-08-25 |
物理学家谢家麟:我的人生是没有终点的旅程... | 2009-08-25 |
“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创新的动力” | 2009-08-25 |
丁洪:为中国科技发展贡献“超导”力量 | 2009-08-25 |
为一线工人创新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 2009-0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