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昨天,他们是浙江最受人瞩目的明星:陈云敏、陈大可、罗民兴、杨树锋、陈纯、李家彪,浙江这六位新晋院士,刷爆了朋友圈。这些省内的大牛学者,在各自的科学研究领域获得了出色的成就,很多是本报记者曾经采访过的,这些科学家到底牛在哪里?
陈云敏(浙大岩土工程研究所,浙江温岭人)
我是搞土木的“粗人”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云敏,本科毕业于浙大,现为浙大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是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和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
2010年钱报记者采访陈云敏教授,当时陈云敏自我介绍,说自己是搞土木的。然后他这么阐述“土木男”:“我当年进浙大时看的第一部电影,是日本的《华丽家族》。里头女主角指责土木工程师男主角‘搞土木的男人,就是粗(粗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基于土木工程的理论和工程实践,陈云敏探明了我国填埋场三大环境灾害比欧美国家“干垃圾”填埋场严重的根源,该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112座大型填埋场的建设和治理,包括我国最高的杭州天子岭填埋场扩建、填埋量和填埋气发电量亚洲最大的上海老港填埋场治理,产生了重大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陈大可(海洋二所,湖南人)
我不想做海洋事业的旁观者
“这次能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对我来说既是一个荣誉,也是一种责任。”1957年出生的陈大可,在当选为2015年新科院士后这样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陈大可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资深气候研究专家,他主持改进与运行的LDEO模式是目前国际上预报厄尔尼诺最成功的模式之一,也是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发布短期气候预报的主要依据之一。
“我们对于太空的了解,远远多于对深海的了解,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太少了。这是我当初我为何选择这个学科的原因。”陈大可说。
陈大可2006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中国海洋事业快速发展,我不想做一个旁观者。”他说。目前,他正在做台风的机理和预报研究。“浙江每年都受台风影响,准确预报台风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罗民兴(浙大物理学系,浙江长兴人)
他握有粒子物理学25年来的重大进展
罗民兴是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他1963年6月出生于浙江湖州长兴,198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博士学位。
罗民兴教授主要从事量子场论和粒子物理理论的研究。他在标准模型与弱电实验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是粒子物理学近25年来的重要进展之一。所发表的论文迄今共被引用超过2500次,引文作者包括六位诺贝尔奖得主,六位狄拉克奖得主,五篇论文长期被国际粒子物理数据组(PDG)引用,共培养博士11名,硕士5名,其中2人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
杨树锋(浙大地球科学院,杭州人)
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地质学博士
杨树锋是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特级专家,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的首批获得者。
1947年5月20日,杨树锋出生于浙江杭州;197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矿物与岩石学专业,先后获得南京大学地质系构造地质学硕士、博士学位。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地质学博士。
1989年,杨树锋被聘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任教至今,其间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
杨树锋长期以来从事中国西部开展造山带与盆地构造研究。其学术成就包括:在板块学说构架下,提出了“成对花岗岩带”的概念,丰富了花岗岩成因理论;解释了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高温高压下物理性质变化规律,开拓了从岩石物理性质探讨花岗岩成因的方向。
陈纯(浙大计算机学院,浙江象山人)
他用计算机来为丝绸“绣花”
陈纯是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大网新现任总裁,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入选专家,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
1955年12月,陈纯出生在浙江象山。1982年1月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控制理论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硕士学位,1990年5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博士学位。
早在2011年和2013年,陈纯就两次进入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今年终于成功入选。
陈纯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其中,开创研制的纺织智能CAD/CAM系统已在国内轻纺行业多家企业推广应用。陈纯的技术是用计算机完成丝绸花样设计、分色处理及制版,该技术当时在国际上居领先水平。
李家彪(海洋二所,杭州人)
他是大陆架测定的权威
海洋地质学博士李家彪,1961年生,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现为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他还担任国际大洋中脊科学组织联合主席、国际标准化组织海洋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席,国际大陆边缘科学组织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是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科学评估工作组专家。
作为大陆架测定的权威,李家彪长期奋战在我国外大陆架划界科学调查和研究的第一线。2013年8月,他作为首席科学家,代表我国赴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就我国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案的科学部分进行陈述和答辩,获得圆满成功。(本报记者 张冰清 梁建伟 章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