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辽宁核与辐射监测中心总工程师石敏:与“核”共舞的“钢骨”女卫士(图)
//www.workercn.cn2016-03-07来源: 中工网——《辽宁职工报》
分享到:更多

  石敏(左)和同事正在进行应急沉降物布设 脊柱骨折了,她戴着钢架坚守在监测一线,一组组数据从笔下流出;某国4次核试验,她深入边境前线,打探“核魔”虚实。新来的年轻人,业务不熟,她尽心尽力,倾心指导筑成了一支朝气蓬勃的团队。父亲生命垂危,她将痛苦隐藏心中,为的是做好核辐射的准确预报,使公众安心。

  石敏,辽宁省核与辐射监测中心总工程师,就是这位七级工伤的女性,曾被断定90%可能瘫痪的人,却用一副“钢骨”为公众安全保驾护航,展现了省“三八”红旗手的风采。

  七级工伤不下火线

  提到“核”,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辐射、污染”等字眼,蒙在它身上的恐怖面纱一直让人谈“核”色变。

  “刚接触核,有些神秘,又有些让人担心。”这是2004年,石敏刚刚进入辐射监测系统的第一感受。

  全新的岗位,陌生的行业。石敏从零学起,努力补齐核与辐射相关知识的短板。随着知识的日益丰富,使她认识到“核作为一种能源,只要安全使用,其实核并不可怕”。

  石敏把全部精力都投身于“核”的世界中,凭借一股韧劲儿,她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掌握了辐射监测并较好地完成了放射性环评报告范本,得到省内专家的一致好评,为后来开展核辐射监测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认真和敬业,使石敏成为核与辐射监测领域的专家,也为她打开了一片天地。随着我省首家核电厂——辽宁红沿河核电厂的建立,石敏有了展现技能的舞台,为核电厂建立专业实验室和本底调查工作,石敏不顾危险,冲锋在前,虽一人肩扛多项重任,却项项保质保量。

  就在她专心工作时,一次危险却悄然而至。

  “那是2009年冬季,在瓦房店进行现场采样时,当我爬上结满厚冰的屋顶采集样品,呼啸的海风吹过来,我一下子就头朝下摔在冰冷的水泥地上。”石敏这样回忆着当初的情形。

  可是事情并非她讲述的那般简单,那次意外,造成她的脊柱2节压缩性骨折,卧床3个月,被鉴定为7级工伤。当时,医生断定她90%可能会瘫痪。

  谁知,石敏不仅站了起来,还戴着钢架坚守在工作岗位。不能长时间站立,她就找个实验台抽时间稍微躺一会儿。见她这样,领导和同事都劝她恢复好再来工作,可她却开玩笑说:“我是女汉子,这叫‘轻伤不下火线’。”

  就这样,一天、两天……在伤痛的折磨中,她咬牙坚持,圆满地配合上级部门完成了红沿河核电厂的运行前本底调查工作,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扬。

  深入一线打探“核魔”

  核辐射,人人都避而远之。

  可每当核辐射来临,石敏都不顾危险,冲锋陷阵,哪里有核辐射,哪里就有她的身影,为的是公众的安全。

  2011年日本福岛事故,为了及时有效地掌握我省境内的放射性水平,她奔波在大连监测前沿,解决着一个又一个问题,在监测设备短时间内无法满足采样要求时,又是她打破难题的瓶颈,使工作进展得以迅速提升,保证了我省境内的空气、水体、生物样品监测数据的及时有效上报。

  2013年某邻国核试验,她接到上级任务时,已经是除夕日18时了,需要第一时间赶赴边境监测点。

  天冷风大,夜黑雪厚,石敏所乘的车子几次陷在雪中,他们一路前行,走走停停,等到达地点布设完采样设备时已是第二天的清晨5点了。还没等石敏缓过乏儿来,再次接到任务,需要立刻启动应急监测工作。此时正值春节,大部分同志均在外地,作为应急办主任,石敏迅速到达岗位,组织、调配有限的人员进行昼夜间隔3~6小时的监测、分析及数据上报工作。在她的带动和努力下,这个团队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应急期间上报监测数据的及时准确,为有关部门第一时间掌握边境监测信息提供了技术保障。

  今年1月6日,该国又进行了核试验,东北边境进入二级应急监测状态。正在葫芦岛出差的石敏,在接到任务后,连夜赶回沈阳,来不及休息的她立即指挥调度技术人员进行采样分析及数据上报,一直忙碌到深夜。由于她脊柱的旧伤,加之长期使用电脑患上了严重的干眼症,在连续工作近20个小时的情况下,她的双眼干涩异常,布满了血丝,后背疼痛异常,领导要求她回家休息,而她却说:“大家都很累了,今天我来值班吧,明天大家还得去采集样品。”

  谁知,第二天本该休息的她,又带领技术人员奔赴边境一线进行现场监测,完全忘记了自己身体的伤痛。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