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蹬过三轮的院士谭天伟(图)
//www.workercn.cn2016-05-23来源: 河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右)在实验室内指导学生(5月14日摄)。 新华社发

  清华博士蹬三轮,少见。留德才俊蹬三轮,罕见。

  上世纪90年代初,2万元起步搞课题,为省钱自己蹬3个小时三轮,满头大汗从南往北“穿过大半个北京城”运实验药剂,是谭天伟归国创业最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

  “敢拼就会赢!”

  20多年后,在北京化工大学网站上,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介绍栏里,谭天伟对学生们的寄语是:“敢拼就会赢!”

  充满实干精神与强烈自信的这5个字也是谭天伟自身的写照。如今,他不遗余力地把它传递给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们。做好科研、培养人才,就是谭天伟永不停歇的创新创业。

  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依然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一周一次,3个课时。这门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

  谭天伟对科研启蒙和科学精神培养的本科阶段尤其重视,他要求学校的教授都要给本科生上课。

  谭天伟推崇教学相长。在他自己的学术成长道路上,中国、德国和瑞典的三位导师风格各异、各具精髓的教学理念给了他不同的养分。

  “我在清华读博士时候的导师非常严谨,鼓励我独立思考。从1990年2月到1992年10月,我在德国生物技术研究所和瑞典伦德大学读联合博士研究生。德国导师非常重视选题。有一次,我把自己做了两个多月的实验给导师看,没想到导师直接把我的实验报告撕了。他认为,我的选题没有考虑未来的产业化。在瑞典,带我的导师是生物分离技术创始人之一,他很注重创新,告诉我科研上不能总沿着别人已走过的路走。”谭天伟说。中外三位导师的言传身教开阔了他的国际视野,让他懂得科研选题要有前瞻性,要有产业化前景,路线选择要经济可行。

  结束两年多的留学生活,自称“从来没把国外当自己家”的谭天伟回到清华,完成博士答辩。

  2002年,谭天伟为第一获奖人的“发酵工业菌丝体综合利用”项目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谭天伟1997年开始做这个项目时,日本的相关研究已经做了几十年,短期内要把成本降到比日本还低非常难。中期考评时,项目距离完成目标还很远。

  “坚持,坚持,成功也许就在下一分钟。”

  那些日子,谭天伟急得睡不着觉,不断给自己鼓劲。恰好有一天,他在工厂的提取车间看到了废弃的青霉菌,带了一包回来。检测一看,这里面就有麦角固醇。没有经过发酵过程,从废物中获得,自然把成本降到比国外先进水平更低。

  一些在中期评审中预判这个项目“死刑”的专家,没想到谭天伟“出奇制胜”。这次“换条路径”的创新思路,让谭天伟尝到甜头,深受鼓舞。

  北京化工大学地处北三环黄金地段,行政办公楼挺旧。有人说,谭校长很“抠门”。原来,他把钱都用在改善实验条件和提高教师员工待遇上了。

  “谭校长好忙,有时候午饭就在学生食堂买个肉夹馍对付一下。他并不高高在上,始终和学生在一起。”同学们说。

  (据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