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徐才智:一生结缘“金种子”(图)
//www.workercn.cn2016-06-29来源: 河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生结缘“金种子”

    ——记河南省才智种子开发有限公司育种专家徐才智

  徐才智在麦田里搞科研。本报资料图片

  6月中旬,伊洛河河谷平原,微风轻拂送来阵阵麦香,机收后的田野显得有些空旷。毗邻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块三亩见方的试验田里,小麦还未收割,育种专家徐才智轻轻拢起一丛麦穗,仔细查看籽粒饱满度。“这里种的小麦品种不一样,需要人工收割好进行分类。”

  广袤田野里泛起的金色麦浪,是徐才智总也看不够的风景。66岁的徐才智,当年正是怀着“让乡亲们每天都能吃上白面馍”的朴素心愿,走上了清苦而又漫长的小麦育种之路,这一干就是46年。

  今年1月8日,徐才智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重要时刻:他的“高产早熟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国审偃展4110选育及应用”科研成果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这是他从事小麦育种以来第二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岁月流金化麦香,育得金种慰苍生

  偃师二里头,伊河洛河在此相汇,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徐才智出生的地方。

  “我小时候,一亩地只能打一二百斤麦,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白面馍。”徐才智暗暗立下志向,要让乡亲们天天都能吃上白面馍。

  1970年,初中毕业的徐才智走进了村科研站。没有试验田,他就在村里的公墓地里开荒播种。可是遇到有人办丧事,种苗顷刻间就被踩踏得面目全非,他含着眼泪,把没踩死的种苗一棵棵扶起来……凭着一根尺子、一把剪子和一架借来的旧天平,徐才智硬是成功选育出了7303、7405两个新的杂交品种。

  1995年,徐才智创办了河南省才智种子开发有限公司。此后,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30余个,每年销售优质良种500多万公斤。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民育种专家,先后成功培育了国审豫麦18、国审豫麦63、国审偃展4110等多个小麦良种,圆满完成了国家、省、市下达的20多个科研项目,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徐才智培育的“豫麦18”,在中国小麦历史上创造了两个突破:亩产突破600公斤,总产突破3.5亿斤。自通过审定以来,已累计推广近3.2亿亩。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育种界有这么一句话,十年育一种。运气不佳,可能一辈子也找不到一个满意的品种。

  挑战还在于,产量高的小麦往往品质差,品质好的小麦产量低;早熟的小麦抗寒性差,耐寒的小麦却难以早熟……如何才能培育出优质又高产,早熟又抗寒的品种,让“单打冠军”变成“全能选手”?这是徐才智的奋斗目标。

  徐才智说,“有的黑麦穗长达40厘米,在和普通小麦杂交优选上,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徐才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个接近自己理想状态的新品种一定会培育成功。

  育种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经年累月沉浸在种子的世界里,等到的或许是一个无法预料的结果。“失落吗?”6月27日,记者问徐才智。

  耳朵有点背的徐才智,似乎没有听清记者的提问,他扭过脸来,喃喃道:“我这东西非弄成不中,老是有这个信念,才能中哩!”

  “党员就要走在前头,干到实处。”有着30年党龄的徐才智干劲十足。徐才智心中有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培育出更多增产潜力更高、品质更好、抗病性更强的新品种,多打粮、打好粮,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记者田宜龙孙勇)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