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如果村民继续穷下去,白头叶猴就无法摆脱灭绝的命运
凌晨4点,位于山坳中的崇左研究基地一片沉寂。潘爷准时醒了,他钻出绿色鸭绒睡袋,目光炯炯。长年的野外科考生活,已经让他形成了两小时一醒的“节律”。这还是30多年前在秦岭深山研究野生大熊猫时,和学生“两小时一换班”留下的习惯。
21年前,刚到这里时,潘文石59岁,刚刚完成救助野生大熊猫的科考任务。接近退休的年龄,他没有在大城市含饴弄孙,只是从秦岭回到北京家里简单收拾了一下,就在3天后乘火车南下。他像一个年轻小伙子一般,深入到广西西南部荒僻的弄官山中,开始了一项新的课题——白头叶猴研究保护。
白头叶猴被公认为世界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也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它是广西喀斯特石山森林系统的代表,只有70—80平方公里的石山上生存着4个种群的白头叶猴。
“君子之居,何陋之有?1996年11月17日。”刚到崇左,潘文石得意于自己的“新家”,在土坯墙上用焦炭写下这几个字。这是一处废弃的军营,墙上东倒西歪的裂痕触目惊心,3间房子没有门窗,所谓床,就是稻草上的一个草席子。一天夜半时分,雨水把蚊帐上的油布压塌了。惊醒的潘文石打开头灯,看见水从门外倒灌进来,水面上漂浮着书、衣服、鞋子和树枝。
没有干燥的住所,没有足够的食物,花甲之年的潘文石常常饿得头晕眼花,难以入眠。
“弄官山群众的生活,有的比叶猴还苦!”半夜,潘文石辗转难眠,打开头灯,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潘文石进一步了解到,当地村民燃火做饭靠大量砍伐野生植物,发展经济靠点炮采石,挣钱糊口靠捕杀白头叶猴制造“乌猿酒”……已经陷入“贫困—开荒—偷猎—贫困”的恶性循环。
“如果老百姓的生活不改善,我研究白头叶猴又有什么意义?纵使有千篇论文百部专著,如果村民继续贫穷下去,白头叶猴也无法摆脱灭绝的命运。”数夜未眠,潘文石苦苦寻找答案。
“要想让猴子生存,首先要让百姓不砍树也能吃上饭。”有一天,潘文石在村口贴出了收购牛粪的告示,村民争相拿来牛粪换钱。当大惑不解的乡亲们亲眼看到臭烘烘的牛粪制成沼气,可以照明烧饭时,这项技术很快推广开来。
随后,潘文石又把自己所获的5万美元、10万元人民币奖金都用在了沼气推广上,“沼气能代替木材为农民提供燃料,这样,农民能放弃砍伐白头叶猴赖以生存的山林。”
十几年间,在潘文石的呼吁下,当地政府先后投入1000万元,改善保护区附近村子的生态环境。潘文石也拿出科研经费及各类奖金,加上亲朋好友、海内外朋友及民间组织的支持,募集资金300多万元,修水池、办学校、资助贫困学生上学、普及卫生知识、投资医疗设施……
“山歌从来由心唱,不添油来不添醋。山上叶猴来伴舞,田间老牛把声和……”自发的山歌在这片深山中传唱开来,潘文石的“所思”也成了当地百姓的“所想”。一个早晨,3个农民把一只从偷猎者铁夹子上解救的白头叶猴送上门来,没要一分钱。
1997年初,按照潘文石的建议,县里关闭了一座采石场,次年又关闭了另一座,那里成为白头叶猴一个7口之家的领地。
经过20多年努力,崇左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恢复。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当地的白头叶猴总量已从1996年的96只,增加到了如今的800多只。
在潘文石眼里,一切伟大的事业都要先从伦理开始,要想真正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让最贫困的那部分人生活下去,让他们的子子孙孙持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