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建设羊肉追溯体系确保食品质高安全
我国是养羊大国,同时也是羊肉消费大国。如今我国每年羊肉产量高达400多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同时,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羊肉进口数量也在逐年递增,对国内市场有一定的冲击。
正是源于自身的研究方向和社会责任感,罗海玲一直关注着消费者普遍关心的羊肉质量问题,更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建设我国的羊肉追溯体系。
“我从2009年开始特别关注羊肉质量问题,当时意识到我国羊肉未来发展的焦点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与安全。”罗海玲认为,科研思考要来源于实践并高于实践,具备了前瞻性才能未雨绸缪,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010年至2016年7年间,罗海玲针对我国羊肉质量一直参差不齐并且不能优质优价,甚至出现假羊肉等突出问题展开调研,着手羊肉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2013年,罗海玲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新丝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进行从肉羊养殖、屠宰加工、精加工、肉品质量控制的“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羊肉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建设实践,并于2016年9月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召开的首届“中国草原羊肉文化节”高峰论坛上阐述追溯体系“产品可追溯、物联网联合、邮政快递参与”的成功经验,实现了从牧场到餐桌的全追溯。
罗海玲认为,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和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才能保证羊肉追溯体系的落地可行。“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物流配合,在48小时内就能把羊肉送达各地消费者手里。然后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羊肉上的二维码,将羊肉的产地、牧户、部位、屠宰时间,乃至羊吃过的饲料等信息都能一一呈现,让消费者消费得一清二楚。”“得益于锡林浩特地方政府的积极推进,当地羊肉产品近百分之三十有望都能够纳入追溯体系,这样一来,食品安全有信可查,就更好控制了。”罗海玲说。
而谈到未来,罗海玲说羊肉追溯体系为加快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发挥绿色、有机、无污染产品资源优势,推动羊肉产品全产业链溯源的发展引领,为我国食品安全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和提供可借鉴经验。
2016年4月,罗海玲深入江西罗霄山区开展技术扶贫调研。本人供图
深入老少边穷地区践行科技普及
长期以来,作为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的罗海玲利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积极深入老少边穷地区,走遍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云南、贵州、江西、辽宁等20多个省市区,开展科学普及和技术传授等社会服务活动,为最基层的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
在罗海玲看来,农业扶贫的转化效率周期长、经济效益回收慢,尤其是在老少边穷地区,特别需要长期悉心指导,还需要当地政府的积极配合。“当前而言,大力推广精准扶贫,我的理解是需要科技输入后才能精准。”罗海玲讲道。
以养羊而言,罗海玲认为对于贫困地区,特别是依靠养羊业为生计的农牧民来说,能够充分利用好当地的品种和饲草料等天然资源是一条很好的脱贫致富之路,“这其中牵扯到的科学知识特别多,包括羊的品种、繁殖、饲养、饲料等方方面面问题。”
为此,罗海玲常年奔走于全国各地,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积极开展讲座、报告、研讨会等科普活动,为提高百姓科学常识提供服务。
在内蒙古,她参加送科技下乡活动,与地方农牧民进行面对面答疑;在新疆,她在第十届羊业发展大会上详述提高产量与质量的品种利用、营养调控、饲养管理、屠宰技术、产品加工等各个环节的基本知识;在宁夏,她为农业科技人员做“肉羊健康养殖、羊肉产量和质量协同提高若干技术”专场报告;在云南,她介绍中国羊产业现状,为地方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罗海玲觉得,到地方普及科技知识,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考虑地方所需,抓住问题的关键环节。“明确告诉农牧民,怎么样饲养才能生产出产量更高、质量更好的羊肉,从技术环节加以引导。”
罗海玲认为,提升羊肉质量要抓关键点,品种最重要,其贡献占到40%,管理、饲料营养占到30%,生产管理及后续屠宰加工占到30%,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
在我国,因为地域广阔,拥有着绵羊、山羊丰富的品种资源。近年来,又先后培育出南江黄羊、简州大耳羊和巴美肉羊等我国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羊新品种。
“我国肉羊品种稀缺,地方羊品种适应性强、抗病力高,但是生产力低,通过引进国外高产品种,进行杂交来培育出一些产肉率高的新品种,对于地方脱贫非常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罗海玲认为,培育新品种技术复杂、过程漫长,一定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在保留遗传特性的同时,加强营养与管理,遵循羊的繁殖生长规律……为此,中国羊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腾飞的更高更远。(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