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斯人已去,世间犹存“吴方法”
//www.workercn.cn2017-05-08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斯人已去,世间犹存“吴方法”
追忆著名数学家吴文俊

▲这是吴文俊院士(2014年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新华社北京5月7日电(记者董瑞丰、吴晶晶)他是中国数学界的泰山北斗,1956年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82岁高龄时又站在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上。

  浩瀚宇宙中,一颗被命名为“吴文俊星”的小行星和光同尘,世间巨星却已陨落。2017年5月7日7时21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斯人已去,空余追忆。“吴文俊一生淡泊自守,对于名利看得很轻,从来不宣扬自己,以至于他在国内的知名度与他的成就极不相称。”近现代数学史研究者胡作玄说。

  “吴公式”“吴方法”:为现代数学开拓新天地

  2000年的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被授予两个人,一个是吴文俊,一个是袁隆平。在当时的介绍中,吴文俊的成就是“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

  拓扑学被称为“现代数学的女王”。上世纪50年代前后,吴文俊由繁化简、由难变易,提出“吴示性类”“吴公式”等,为拓扑学开辟了新的天地。

  他的工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令国际数学界瞩目,也因此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吴文俊的工作被五位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引用,许多著名数学家从中受到启发或直接以他的成果为起始点之一。

  “对纤维丛示性类的研究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数学大师陈省身这样称赞吴文俊。1956年,吴文俊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吴文俊又提出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实现将繁琐的数学运算证明交由计算机来完成的目标。

  这一理论后来被应用于多个高技术领域,解决了曲面拼接、机构设计、计算机视觉、机器人等高技术领域核心问题。201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设立了“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吴文俊的各项独创性研究工作使他在国际、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2010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第7683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吴文俊星”。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