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航空专家顾诵芬:生伴航空得其所
//www.workercn.cn2017-05-10来源: 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更多

  中新社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 高凯)随着C919的首飞成功,中国航空梦再度“刷屏”。

  谈及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歼教1”、“歼8”、“歼8Ⅱ”等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机型。顾诵芬的名字,始终与这些机型的研制紧密相连。

  回望来路,这位著名的飞机设计师、飞机空气动力学家称,一直以来,自己对航空梦的百折不挠都源于儿时的一个认识——“国家不强,无法站立生存”。

  今年87岁的顾诵芬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父顾廷龙系著名古籍版本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父亲对我很宽松,并没有特别向他所擅长的领域培养,他于我只有一项严求,就是做事需认真执着。”顾诵芬说。

  忆及自己与航空事业的结缘,顾先生说,“7岁时,我在北京念小学,一次日本人轰炸,尽管炸弹没有在我们学校爆炸,但那声音、震动,我的印象太深了,到现在想起来依然会有重回其境之感。”陷入回忆的顾先生说,“尽管年纪小,但那一次,我真的体会到国家强大对每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只有中国强了,我们才能站立生存。后来我接触到飞机模型,感到自己的报国之路就在这里。”

  1951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毕业的顾诵芬在北京于刚组建起来的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结识了徐舜寿、黄志千等飞机设计专家,自此和他们一起开始了新中国早期的飞机设计工作。

  初创时期的中国航空工业主要任务是修理苏联支援的各型飞机,但飞机的设计却始终掌握在苏方手中。“我那时候的主要工作是复制图板、翻译苏联图纸,”顾诵芬说,“但是心里一直感到有更重要的事业,就是为国家设计自己的飞机。”

  1956年,顾诵芬如愿调入当时成立的中国首个飞机设计室,开始“歼教1”的设计。他回忆,由于条件有限又缺少经验,这支年轻的团队面临诸多难题。为找到更多资料,顾诵芬骑着自行车频频来往于安定门与北航之间,碰到有用的图纸就一张一张描下来;缺少测量仪器,顾诵芬就和同事们一起去医院收集废针头,自己组装??

  1958年7月,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喷气式飞机完成首飞。从设计到首飞成功,这架“歼教1”只用了一年零九个月,其速度之快,在国外也罕见。“并没有感到完成理想,只能说我们开始了,”顾诵芬说,“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所要做的真的是非常有价值的。我认为,付出什么都值得。”

  1964年,34岁的顾诵芬以副总设计师的身份参加到歼8项目中。“越是先进的东西,各国越是注重保密。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公开资料”,为了得出最精确的结论,顾诵芬只能不断地找资料、不断地计算载荷、一遍又一遍地发通知更改方案,“正是特殊时期,每一次修改都会引来满楼道的大字报,但匍匐前进也是前进”。

  1969年7月5日,歼8实现首飞。飞机在试飞过程中出现了强烈的跨声速振动。顾诵芬在当时没有空测条件的情况下,亲自乘歼教6上天,直接观察歼8后机身流场。

  回忆起这段充满冒险的非常经历,顾老只说:“当时不敢让夫人知道。”

  正是这“不敢让夫人知道”的三次上天,最终查清原因排除了歼8抖振这一重大技术问题。

  1985年11月,歼8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提及这一重大贡献,顾诵芬淡然笑称:“歼8可以说是‘连滚带爬’搞出来的。”

  顾诵芬是中国航空工业领域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两院院士。

  1986年,他离开工作了35年的飞机设计岗位,来到北京担任航空工业部第二届科技委副主任。

  一生热爱飞机的顾诵芬不舍所爱,也未有片刻离开,“学习是应该伴随一生的,有点时间就用来看书、看学术刊物、查阅资料,我不会放过跟飞机相关的任何有用的信息,可以及时提供给一线”。

  回首自己的几十载航空梦,顾诵芬先生所言淡然而执着,“一生如此,于我是得其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