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把大志向写进小分子
//www.workercn.cn2017-05-17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罗三中,青年化学家,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科院分子识别与功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奖获得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德国Thieme化学期刊奖获得者……这一系列的头衔和荣誉,属于一位青年化学家——罗三中。

  今年40岁的罗三中,来自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主要从事有机小分子催化研究。这是一种新兴的催化方式,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化学品80%以上要经过催化,但传统的催化方式往往带来高排放和高污染,有机小分子催化不仅可以从根源上消除污染,还可以大大提高催化的效率。

  第一次与有机小分子催化亲密接触,那会儿罗三中还在读研究生。彼时,小分子催化研究在全球刚刚兴起。“以小博大”——从小问题入手作出大有用处的研究成果,年轻的罗三中踏上了有机小分子催化的漫漫探索之路。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之后数年,有机小分子催化研究逐渐热起来,并成为公认的催化新领域。

  “开发高活性、高选择性、可普适利用的小分子催化剂。”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奔跑,罗三中数年如一日,每周6天,每天10几个小时辛勤地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他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的独立科研后的第一篇文章,不仅成为年度热点文章、年度点击下载和年度引用最多文章,还先后两次入选世界权威科学引文期刊《科学观察》(Science Watch)全球十大热门化学论文。其后,罗三中以自然界生物催化的基本原理和模式为设计灵感和起点,建立了多个全新的仿生小分子催化体系,设计发展了一类结构简单、性能优越、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手性仿生伯胺催化剂,这被国际同行认为是“一类优异的仿酶小分子催化体系”。

  令人艳羡的成果背后,是罗三中对科研的锲而不舍。“科研工作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什么诀窍,要想作好科研,首先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罗三中说,早在高中时,他的一位老师就曾告诉他,“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后来,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高目标——研究出最好的催化剂,做与众不同的化学。

  “咬定青山不放松”,罗三中在小分子催化研究的路上越走越顺。有人说做科研太枯燥,要坐“冷板凳”,罗三中却乐在其中。“我一直提倡做优雅的化学,享受研究过程。”在罗三中眼里,科研也是一门艺术,读一篇专业文章就像听音乐,不过这里的音乐是一个个化学反应。

  罗三中也注重对青年科研工作者尤其是本土人才的培养。2011年中科院组织青年创新促进会,他担任两届理事长,还在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本科生教授有机化学课程。“我们要重视本土科研人才的培养,努力为中国化学事业发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他笑着说。(本报记者 沈 慧 实习生 张振宇)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