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吴庆龙 遍访群湖人未老(图)
//www.workercn.cn2017-06-30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随后几年,他先后获得湖泊生态学、微生物学两个博士学位。10多年来发表80多篇学术论文,被同行引用2800余次,应邀在国内外做了10多场学术报告,并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支持,帮助地湖所的湖泊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水平与国际同行保持一致。

  野外科研一待就是一两周甚至两个月,通过跟踪调查蓝藻水华,了解其发生的原因、机制

  大规模的取样调查,是开展湖泊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基础。西藏湖泊众多,吴庆龙前后去过7次。

  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下,蔚蓝色的湖泊倒映着蓝天白云雪山,在阳光下闪烁着璀璨光芒。2005年夏天,吴庆龙来这里考察。“当时在海拔5200米左右的一个山口,汽车开不进去,但考虑到这是一个冰川补给的高原低温湖泊,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也就顾不得徒步的危险了。”吴庆龙和一位同事拎着取样器就出发了。然而,由于大气通透度高,看似就在眼前的湖泊走了一个半小时还没到达,很快便体力不支。在取样返回的路上,吴庆龙和同事每走五到十步就眼前一黑,需要停下来大喘几口气,几斤重的取样器和两桶水更像有千斤重。

  辛勤付出换来了丰硕成果。

  他通过研究发现,西藏湖泊的浮游细菌对紫外辐射具有耐受性,有着独特的微生物区系和科研价值,为了解湖泊微生物形成机制及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通过对蓝藻水华的跟踪调查,了解到其发生的原因、机制,揭示湖泊蓝藻水华暴发对湖泊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的影响,为湖泊蓝藻水华灾害的控制、湖泊生态恢复打下坚实基础。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吴庆龙便开始关注太湖蓝藻,有一次他在湖心取样,船底突然开裂灌水。吴庆龙拿起取样器不断往外舀水,近一个小时才被路过的大船救起……在野外科研,他一待就是一两周甚至一两个月,每日在水面上工作数小时,冬天饥寒交迫、夏天酷暑难耐,这些都如同家常便饭。

  2008年到2012年间,吴庆龙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湖泊蓝藻水华生态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的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他认为,治理太湖蓝藻,当前的关键任务,一是严格控制入湖水的磷排放,二是建立预警系统,避免出现蓝藻水华暴发导致的次生环境灾害。据此,他提出的相应建议被各级政府所采纳,为蓝藻水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提出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净化水质,扭转抚仙湖水质恶化趋势

  “作为生态科学家,最终目标还是要服务于湖泊保护。”吴庆龙说。

  在我国最大的深水湖——云南的高原湖泊抚仙湖,自2003年开始,吴庆龙就参与到保护抚仙湖的科研中。2014年以来,他不仅在中科院支持下建设了抚仙湖高原深水湖泊研究站,而且曾在云南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任挂职副局长和党组成员,致力于抚仙湖的生态环境保护。

  “抚仙湖保护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构建环抚仙湖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利用湿地净化入湖的有机物质、氮、磷等。湿地微生物是降解有机物和脱氮的主要驱动者。”吴庆龙介绍,这一方案使抚仙湖一度出现恶化趋势的水质发生转变,经过十多年努力,抚仙湖水质总体保持在地表Ⅰ类水标准。(姚雪青)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