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徐涛:科学家当上了班主任(图)
//www.workercn.cn2017-07-05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30岁“杰青”,34岁“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科学家当上了班主任

徐涛和学生在一起。

  徐涛很早就表现出了“科学刺儿头”的特质:24岁,他指出进口膜片钳仪器系统中的一个“bug”,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E·内尔(E. Neher)教授的青睐。内尔教授后来指名邀请徐涛到其实验室进行联合培养,1年后,他在内尔教授实验室又质疑了内尔本人的一个系统设计错误。

  他的履历表也被很多人称作“亮瞎眼”。30岁,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33岁,他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34岁,他担任科技部973项目“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总经费达2500万,将如此重大的科研任务交给一个年仅34岁的科学家,在科技部也不多见。2007年至今,一直担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

  44岁,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生科学家班主任,对本科学生比对自己的硕博研究生还要偏爱。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多来体验,自费请学生吃饭,带他们打真人CS,他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爱上科研。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自1986年成立以来30年获得经费最多的科学家排行榜,他排在生命科学部的第二名,共获得11个项目的资助。

  凭什么质疑诺奖得主

  有人说,徐涛如果不在本科学习中打好数理基础,他根本不敢质疑内尔。

  1994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得主(1991年)内尔博士访问华中理工大学,24岁的徐涛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博士生,给内尔演示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指出当时从国外进口最先进的膜片钳设备中(由内尔教授发明)有一个软件,存在设计不合理的地方。“这个软件是用来对实验样品检测、分析的。但是有一个背景干扰没有去除掉,将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徐涛说。

  徐涛发现了这个问题。而且,由于本科专业是自动控制工程,他对于程序编写也很擅长。所以,他就直接把这个有问题的软件给修改了。徐涛的能力给内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5年底,他邀请徐涛到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简称:马普所)的实验室接受联合培养一年。

  上次的软件修改只是一个优化,在马普所,徐涛开始大放异彩。

  徐涛去内尔实验室时,内尔已经不亲自做实验了,他把自己的实验台给了徐涛,要徐涛把实验台拆了,重新搭一套具备先进光路系统的膜片钳设备。

  徐涛把这套复杂的系统完全组装起来了,还发现了内尔教授原来的设计有错误。“刚开始我指给他看,内尔还不是很相信。后来我又给他说,他想了几天,说我是对的。”这样的纠错让内尔更加认定了徐涛的科研潜力,也把更多好的科研项目送到了徐涛手里。1998年和1999年两年间,徐涛在内尔的指导下在《Nature Neuroscience》《Cell》《EMBO》杂志上共发表三篇论文,其中两篇是第一作者。

  在马普所跟国外学生相处时,徐涛发现国外生物学专业的学生,知识面很宽广,数理化、计算机等各方面的训练都很扎实,尤其是程序写得很溜。相对而言,国内学生物的学生,在数学、物理、编程方面的训练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徐涛组装内尔教授的那套系统时,涉及很多计算和光学系统的知识,如果他数理基础不好,就很难理解光路设计等。系统组装完后,徐涛和一个数学专业的伊朗学生搭档做“细胞内钙缓冲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的课题,要做非常复杂的计算分析。徐涛表示,“亏得在大学里面认真学了微积分,不然很难看懂伊朗同学的数学公式。”

  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中,纯粹的科学发现所产生的成果仅占1/3,因仪器、手段及工具创新而取得的成果约占1/3,此外,由方法、思路创新取得的成果也约占1/3。就像内尔教授因膜片钳技术获得诺奖,他让整个细胞膜离子通道研究领域前进了一大步,全世界很多实验室都在用他的技术。又如2014年超分辨光学成像技术,推动了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徐涛认为生物学研究要想整个领域往前走一大步,就需要有新技术新方法的突破。

  2009年9月10日,中科院成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仪器与技术创新中心,徐涛任中心主任。近20年来,徐涛一直致力于膜转运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在囊泡转运领域做出了让外国同行敬佩的系统性贡献。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