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身份转型:王应睐先生是心中的标杆
有人问李林:常年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且取得如此密集而丰硕的成果,这个过程不会太枯燥吗?李林的反应是略显惊讶的:“没有兴趣,才会觉得枯燥。我恨不得什么事情都不干,就想在实验室里,那简直太有意思了!”
全身心投入科研和教学工作中,于李林而言是最大的快乐。然而,他还有更大的责任要承担。2002年,李林在一次实验中被三个电话打断———那年他开始担任生化与细胞所常务副所长,管理事务多了起来。这是李林的最后一个实验。这一天,他做出了另一个重要的选择:“一个人发挥作用,既可以是自己做出了重要的科研成果,还可以是带领团队群体式获得更大的成就,就像生化所的老所长王应睐先生那样。”
鲜为外界所知的是,在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项半个多世纪前的世界级重大科研成果背后,有一位令人敬重的科学家:中国近代生物化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王应睐。从1958年开始,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化学系三家单位的科学家组成协作组,在前人对胰岛素结构和肽链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用化学方法合成胰岛素。在艰难的条件下,王应睐运筹帷幄,尽全力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最终带领科学家们成功地人工全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而在发表的相关论文和奖励证书中,他却从不留名:“这项成果中,我只是组织的人,不是科学家,不应该署名。”
如今,“320大院”里有王应睐先生的塑像;生化楼大厅一侧墙壁上刻着他书写的“献身求实团结奋进”的“所训”,另一侧是他生前办公室的实景原貌;楼上还有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展厅。李林会在这些地方驻足。曾经,王应睐先生在弥留之际拉着李林的手,“虽然他已经说不出什么,但我知道那是一种嘱托。”在李林心里,王应睐先生是担得起“德高望重”四个字的科学家,无论是对人才的爱护、对重大项目的贡献、对自身品德的要求,都是自己永远的标杆。
近些年来,李林的工作继续向细胞生物学延展,201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不放松科研———这个“贯穿一生”的主业同时,李林在推进上海生科院深化改革中做了大量工作。此外他还担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及第六届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在担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提出了许多与科研相关的建议,引起部委和国家重视。(记者郭翼飞)
美国归侨企业家许晓椿:一个懂技术的商人(... | 2014-08-13 |
陈春英:在纳米世界如花绽放(图) | 2014-08-13 |
林其谁:爱骑车租房住的老所长(图) | 2014-08-13 |
非院士科学家获诺奖 屠呦呦创下六大纪录(... | 2014-08-13 |
袁隆平:“非典型”科学家的范例 | 2014-08-13 |
女性科学家成科学界最美风景线 (高清组图) | 2014-08-13 |
万钢:科技发展的同时别忽略了人际交往的重... | 2014-08-13 |
首席科学家的劳动节(图) | 2014-08-13 |
“网红”科学家韩春雨:科学研究要“只顾攀... | 2014-08-13 |
郑永春:比起“网红”更想做公众科学家(图) | 2014-0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