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工作人员用大米做成寿糕,并拼出大大的“米”字,祝袁隆平院士生日快乐。
海水稻试验田。 邢志峰 摄
本报讯 时下稻穗飘香,正是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实验基地首批耐盐碱水稻(简称“海水稻”)试种品种扬花吐穗之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来到青岛,奔波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实验基地、金口镇海水稻稻作改良国家示范基地之间。昨日,恰逢袁隆平88岁的农历生日,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实验基地的稻田旁,一群年轻的研发人员端出一个写有“米”字的寿糕,为这位一生与米结缘的科学家庆祝“米寿”。
袁隆平一生与水稻结缘,耕耘田间60余载,每一粒稻米都凝聚着这位科学家对粮食生产的执念。去年,袁隆平“挂帅”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实验基地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开始在青岛攻关海水稻。
8月27日,袁隆平抵达青岛后就直奔稻田而去,他穿上水鞋,与年轻的研发人员并肩穿行在试验田里,俯身查看水稻生长情况……看到海水稻的长势喜人,他开心地笑了,并叮嘱身边的研发人员要注意的问题。
这个耄耋老人,每前进一步,世界就离海水稻的梦想更近一步。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实验基地首批共收集了国际水稻研究所及全国各地水稻机构的234份耐盐碱水稻材料进行试种、筛选,其中包括袁隆平播种下的首批174份海水稻材料。
“我们的技术路线是海水杂交稻,从生长情况看,2020年可以研发出耐盐碱度在0.3%以上、亩产300公斤以上的海水稻。”袁隆平表示,“盐碱地变良田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陪伴袁隆平度过88岁生日的那片稻田,还珍藏着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袁院士已是耄耋老人,但他念念不忘人类的粮食安全,一个个难题被他攻破,一项项纪录被他刷新……”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年轻的研发人员杨红燕说,“这种拓荒人精神将在我们这些‘新农人’手中薪火相传。”(记者 张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