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李久生:他让每滴水肥 价值最大化(图)
//www.workercn.cn2017-09-11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让滴灌水肥施入更精准

  滴灌设施不仅可以向作物输水,同时还能用来向作物施肥。通过滴灌管道,将水肥混合液均匀、定时、定量滴入作物根系发育区域,这是滴灌工程的常见做法。这样可以在节水的同时,节省肥料用量和施肥所需人工。

  滴灌条件下水肥在土壤中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和常规施肥相比,滴灌施肥的浓度更大,是否对作物生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提高滴灌施肥的水肥吸收利用率?带着这些问题,李久生一头扎进了滴灌施肥研究领域,并开创了多项“第一”。

  他主持完成了国内滴灌施肥灌溉方面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滴灌施肥灌溉系统运行特性及氮素运移规律的研究”。随后,他出版了我国滴灌施肥灌溉领域的第一本专著——《滴灌施肥灌溉原理与应用》,成为水肥一体化领域引用最多的经典教科书之一。

  从2000年开始,李久生团队系统研究了不同土壤质地、生态区和种植条件下的喷、微灌水肥热调控原理和作物响应特征,明确了土壤质地变化界面对滴灌水分运动的阻碍作用,为复杂结构土壤中的滴灌系统设计提供了依据。

  他们将东北半湿润区、新疆干旱区和华北平原半湿润区的大田玉米、棉花及温室蔬菜定为研究对象,团队通过实地采集得出了不同耕作和栽培模式下的滴灌水肥优化管理技术参数组合,并首次将作物模型和水氮动力学模型结合用于区域尺度的喷、微灌技术适用性评价,为喷、微灌技术应用决策和优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我们研究发现,通过合理控制施氮量并增加施氮次数,能有效降低深层土壤的氮素残留,提高水肥吸收利用率,降低面源污染风险。”李久生说。

  随着灌溉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不少人开始担心再生水在灌溉过程中是否会产生污染。于是,李久生团队又将下一个目标锁定在利用滴灌技术实现再生水的安全高效利用上。

  累计节水超2亿吨

  埋头科研之外,李久生最关心的就是技术能否起到实际作用。一年里至少有近3个月的时间,他都奔走在多个节水灌溉项目推广示范点上,查看技术的落地情况。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深知农民种地的不容易,特别希望我们的技术能帮到他们。”李久生对科技日报记者说。每隔一段时间,李久生就要去示范点上转转,帮助农民解决一些技术难题。此外,每年他都会去新疆等滴灌技术推广应用较多的地区看看,了解新技术应用的情况。

  据统计,依托主持或参加的国家科技推广项目,李久生团队的研究成果先后应用在6个省市区的农田,成果应用期间累计节水量超过2亿立方米,起到了节水、增产、增效和减少面源污染的效果。

  其中,包括在华北平原建成的温室蔬菜滴灌水肥高效利用示范区1.84万亩、棉花滴灌水肥高效利用示范区32.5万亩、大田粮食作物喷微灌水肥高效利用示范区52万亩;在黑龙江建成玉米膜下滴灌水肥热高效调控示范区4万亩、喷灌水肥高效利用示范区5万亩;在新疆建成棉花膜下滴灌水肥高效利用示范区4万亩等等。说起推广示范点上的情况,李久生如数家珍。

  经常奔走在田间地头的李久生,对节水灌溉技术落地的瓶颈问题有很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好技术还要认真推广,才能真正落地。当前,不够健全的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是制约节水灌溉发展的难点之一。因此,要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为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提供支撑。(唐婷)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