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传承学术理念
“幸运”是唐佩福在谈话中提到最多的词,他不止一次强调“我太幸运了,骨科有很多老前辈”。
他讲起以78岁高龄参与汶川救援的卢世璧院士。“我直接受益于他。算下年头,早在37年前,卢院士就规划了骨科的发展,他设计了几个研究方向——人工关节、战创伤血管神经损伤、脊柱外科发展、战创伤救治。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能接个手指头就很厉害了。”他将卢院士比为“灯塔”,叹其眼光长远。
王继芳教授、张伯勋教授、王岩教授,唐佩福反复提起这些名字。“我的博导王继芳教授极其严谨,他是我医学道路的启蒙者、引路人。张伯勋教授是我见过临床业务水平最高的,他一定要亲自检查病人才会下诊断,这让我一生受益。王岩教授是一位极具战略眼光的医学科学家,他在国内率先推行了骨科亚专科化、精细化发展思路,骨科整体实力实现新的跨越!”他说。
老师们这样对他,他也这样对自己的学生。骨科张里程医生是唐佩福收的第一个研究生,跟在导师身边十年,提起导师的严格,他深有感触。“我的第一篇文章,老师改完发给我一看,通篇都是红的。最后那篇文章老师指导我修改了有一二十遍,改到最后老师就带着我读,读一句、改一句。”张里程说。
出门诊、做手术、做科研、带学生,唐佩福的时间被挤得满满的。“我们家人都说,要是找我的话,不在门诊就在办公室,不然就是去了医院安排的活动。天天如此,这就是我的生活轨迹。”他说。
早七点到晚十点,唐佩福保持高强度的工作。“但他对病人的事儿毫不含糊,他总说病人不容易,事必躬亲。”他的同事、骨科护士长高远说。
“一是传承,再是创新,还有教学。我们骨科的事业里,创新是车头,科研是车身,教学是车轨。”唐佩福总结道。
谈及未来,他的目标清晰。“中国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慢性疾病问题、脆性骨折问题等等,难题重重。”他说自己会一直这样忙下去,“要干的事太多了”。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崔爽 郭晶 罗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