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中国青年报:反四风不会只是“一阵风”
//www.workercn.cn2013-12-03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如果你问一个年轻人:“反四风是什么?”他多半知道这是中央正在进行的一项治理活动,却不一定能准确说出它的内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对于一些年轻人而言,“四风”似乎离他们有些远。

    就像你可以不关心政治,政治却随时影响你一样,看似“遥远”的“四风”,却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联。不妨以本报近期的几篇报道为例:

    烟台大学7位餐厅保洁员以吃学生剩饭剩菜的方式,参与 “光盘行动”。他们经历过艰苦生活,“对忍饥挨饿深有体会”;他们不会讲大道理,也不觉得自己的行为“伤面子”,只是很朴素地认为“粮食来之不易,生活富裕了,也不能忘了勤俭”;他们并不懂国计民生,却会算最简单的账:“我们7个人一天若节省两斤粮食,一周节省多少?一个月节省多少?”

    张俊敏,北京一所高校的毕业生,回家乡创业办书店,没想到光办证盖章,就历时3个多月,花了不少钱,在多个部门间跑了30多趟。书店终于开张,各种检查、收费、罚款也跟着来了,不交钱就拿书,最多的一次拿走了140多本。张俊敏梦见城管要查封他的书店,等他从梦中惊醒,城管果真到了店门口……最后,他一气之下关门不干了。

    对17100人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83.8%的受访者高度关注整治“四风”;90.8%的受访者力挺此次行动;90.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然存在“四风”问题,官僚主义尤甚;91.5%受访者认为整治“四风”须与法律对接。

    看似不相关的报道,却有着一定的内在逻辑。一个年轻人的境遇,可能是一群青年的人生缩影;一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摆脱不了社会环境的浸染;而一个社会的风气,则是党风政风的映射,它们相互作用并彼此影响。

    舆论将此次整治“四风”,看成是中国共产党的又一次“整风”运动,其必要性不言而喻。作为领导者和先进力量的代表,执政党的作风直接影响政府作风和社会风气,进而对全社会,以及年轻人产生影响。

    当奢靡享乐成为一些党员、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坏习惯”,社会风气也随之污染——我们重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反思“节俭能改变什么”时,面对的是铺张浪费日渐盛行的社会现实。在这样的风气里耳濡目染的年轻人,自然不会把艰苦朴素当时尚。于是,大学校园的餐厅里,剩饭剩菜被毫不客气地扔掉。

    当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盛行之时,自然“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北漂青年回乡办证屡受刁难,张俊敏的创业梦被无情打破也就并不奇怪。

    反“四风”并不是第一次,整治党风、改变政府作风一直都在进行中,但其艰巨性显而易见——90.4%的受访者认为“四风”问题依然存在就是例证,而90.8%的受访者力挺整治行动,足见民心所向。

    此次整治“四风”,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公款大吃大喝、公款发放福利等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这是民众眼见的事实。政府作风的转变也毫无疑问,一大批行政审批项目被撤销,“要实行最严格的行政审批准入制,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利用红头文件设定的管理、收费、罚款项目,要一律取消”,显示出政府转变职能的决心。

    面对问题不容易,给出答案更困难。要让整治“四风”卓有成效,即让公众最关心的“反四风不要成为一阵风”,长效机制是关键。只有当整治成为常态而非“运动”,当权力约束替代道德劝戒,当硬制度改变软规则之时,“四风”才可能得以根治。

    比如,实施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管住政府随意乱伸的权力之手,让官僚真正变成公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才能失去存在的空间;建立约束权力的有效机制,以财政预算的公开,管住政府乱花钱的手,由此才能真正制约“三公”消费,刹住奢靡享乐之风;确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有错必纠,让权力不敢肆意妄为,为官者才能不突破底线;让舆论监督真正发挥作用,在民意的支持和民众的监督之下,党风政风才能发生根本转变。

    “四风”不仅关乎党风的好坏,也与青年相关,关乎他们的成长环境,就业状态;与社会相关,关乎社会风气,民生福祉。因而,民众才会力挺整治行动,他们不希望整治“四风”变成又一种形式主义,同时期待相关的制度能够建立健全,让党风政风的改变持久有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