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中国青年报:渲染大学生就业难不如培植正确就业观
//www.workercn.cn2013-12-23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12月6日,教育部召开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全面部署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传出权威消息,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将达到727万人,在去年699万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8万人。

    相比普通本科教育,高职院校的优势主要在于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强、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好。然而,麦可思公司今年11月20日发布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却出人意料地指出,68%的高职毕业生“求职压力大”,这让原本信心满满的高职院校陡增担忧。

    两则新闻叠加,无形之中向社会传导和放大了“高校毕业生越来越难就业”的负能量,增加了学生家长对投资高等教育的担忧。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领域十分重要的民生工程,不仅中央重视、政府关注,老百姓更是特别关心,因而极易引发媒体热议、全民担忧。众所周知,关注与热议确实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敦促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重视,但是,无目标、无指向地盲目评议,却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夸大”人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担忧,甚至引发社会对“读书无用”的偏激认识,有必要引起足够重视。

    查阅这些年媒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报道和评论,聚焦最多的当属“数字”之忧。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45万人,媒体大喊形势严峻;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增加到338万人,媒体高呼压力山大;2009年,首次突破610万人,媒体惊呼狼来了;去年,逼近700万时,媒体的用词更加耸人听闻。“抢眼球”的目的无疑是达到了,但对社会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可小觑。

    其实,从理性和客观的角度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非简单的供需失衡,而主要在于结构性矛盾突出。现实中很多毕业生苦于找不到合适工作,而与此同时许多用人单位却也总愁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这显然无法阐释单纯“数字”层面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有经济学家分析指出,依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发展水平,尤其是在区域产业发展普遍聚焦转型与升级的大背景下,产业和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普遍出现量质齐升态势,求大于供仍然是主流,尤其是那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市场需求远未显现供需倒挂。退一万步讲,即使高校毕业生再有增加,社会吸纳能力也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同样,即使高校毕业生骤减100万,就业的压力也未必就会立刻无影无踪。毫无疑问,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更是源于就业“观念”,而不在于看似庞大的“数字”。

    所以,科学引导全社会共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远比一味地渲染“数字”之忧更加迫切,也更有利于“就业难”的破解。

    家长学生亟须净化“就业观”。当前,为数不少的家长和学生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对物质待遇、工作环境、就业区域等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过于看重经济利益,重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轻职业岗位的社会价值,无形中减少了选择空间,造成理想与现实错位,导致顺利就业困难。尤其是为数不少的高职生,为了突破学历“瓶颈”,片面追求能进机关事业单位,把宝贵的就业机会让位于变味的学历提升,从而人为限制了自己的就业空间。对此,迫切需要净化就业观念,戒除功利思想,职业定位由死抱“专业对口”转向“一专多能”,就业途径由“一次就业”向“多次就业”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先选择一个可以生存的职业,然后再凭借自身努力,通过递进式的职业流动“逐步到位”,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教师学校亟须校正“就业观”。学生的就业观很大程度上源自教师和学校。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管理口径都是由学校负责学生的就业,学生的就业成为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和义务,客观上导致很多学生逐步养成了依赖心理,丧失了“野生”能力,自主择业和创业的意识差、能力弱,。所以,积极校正“就业观”,全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择业能力,应当成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任务。

    主管部门亟须转变“就业观”。学校的就业工作如何做,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意志和态度。当主管部门高举“指挥棒”,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人为地附着许多利益要素时,为了招生需要、为了争取经费、为了美化声誉、为了包装政绩,学校便不得不想方设法地对“就业率”进行“美化”修饰,甚至不惜弄虚作假、自欺欺人,这不仅于学生就业无补,还会教唆和误导了学生。要彻底改变现状,必须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提升教育主管部门服务学校、服务学生的意识和力度。狠抓政策制定与贯彻落实,确保每一名毕业生都能知晓政策、用好政策;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和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简化创业手续、降低创业门槛,激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完善帮扶机制,协助就业困难对象顺利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民生大计,事关国家繁荣,事关社会稳定。破解就业难题既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生、家长乃至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及时更新就业观念,科学引导,统筹谋划,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