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精英价值观,而是大众价值观;不是价值乌托邦,而是生存意义的支撑,是全体人民的价值导引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要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不能停留于大而化之的说教,也不能变成小圈子内的孤芳自赏,要采取接地气、亲群众、进基层等切实的措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民众的自觉追求,使之成为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有力思想武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到底是来自人民、属于人民、为了人民,无论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还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是着眼于让人民群众更有担当、更有作为,实现更好地发展,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对民众来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自觉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灌输,是发展进步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外在的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紧密联系,与民众的追求、梦想、愿望、期待息息相关;而不是“说归说,做归做”,理论话语中讲得头头是道,现实生活中完全没有感受。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关注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在消除影响公平正义的社会现象、破除抑制社会活力的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大力气,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相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精英价值观,而是大众价值观;不是价值乌托邦,而是生存意义的支撑,是全体人民的价值导引,因而广泛的认同性与实践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对每一个社会公众来说都是应该做也能做得到的底线要求,但这些要求在不同群体身上会体现为不同的形态,有不同的标准。比如,军人的爱国与小学生的爱国肯定有不同的形式与内容,党员干部的敬业要比普通群众的敬业有更高的标准等等。我们应当坚持联系实际,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根据不同群体的定位形成体现各自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价值共识,塑造行为模式。
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教育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方法,让民众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比简单的灌输效果更好更实在。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候,应当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辟民众乐于参与的渠道,搭建民众便于参与的平台,通过形式新颖、喜闻乐见、针对性强的实践活动,让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同时,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把网络、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环境,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