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按照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思路和办法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及时有效避免市场失灵,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稳定高效地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宏观经济政策日益完善。无论是应对经济过热和严重通货膨胀,还是应对经济下滑和通货紧缩趋势;无论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还是应对重大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的突发影响,宏观调控工作都经受住了考验,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经验。去年,面对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保持调控定力,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只要增速没滑出底线、就业保持基本稳定,就不对经济运行进行强力干预,并以适时适当的预调微调,实现了经济增长企稳回升。实践证明,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是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一招”,这些有效做法在今后还要继续坚持、不断完善。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若干好转迹象,但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源仍未消除,增长新动力也尚未形成,实现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健康增长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面临需求下滑、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影子银行以及潜在的通胀压力等风险和挑战。为了有效抵御国际经济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为了在复杂形势下实现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经济目标,都必须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还需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完善阶段,创新宏观调控更具有特殊的必要性。其一,发展的任务迫切而繁重,决定了政府必须发挥更积极、更主动的作用,以克服市场失灵的缺陷,防范经济出现较大波动;其二,计划经济的影响在某些领域和环节依然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体制转轨的特殊背景决定了宏观调控的任务要比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复杂得多;其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根本职能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动全体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也决定了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多重的,而且会随着发展而调整变化。这些任务,都要求加快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提供重要的动力和保障。
把握好改革与改善调控的关系,首先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宏观调控的实质,是政府对市场的某种干预。政府作为制定、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主体,对市场的干预必须建立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这就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简政放权,以统筹兼顾、间接引导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切实提高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
其次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宏观调控既要维护中央调控的权威,也要发挥地方积极性,既要防止一统就死,也要防止一放就乱。这就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国家制定规划计划和宏观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地方也要按照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加强衔接与协调,确保宏观调控有效落实。
再就是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宏观调控既要立足当前,又要兼顾长远,因此在目标设定和手段选择等方面都要坚持长短结合。一方面要促使总供求平衡,熨平短期经济波动,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充分就业,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另一方面要有助于改善中长期供给能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经济潜在增长能力和发展的质量效益。
总之,把握好改革与改善调控的关系,目的是实现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短期政策和长期战略的平衡,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内有能力、有办法、有作为,同时尽可能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摆脱对行政干预和短期刺激的“过度依赖症”,从而保持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预期的稳定,激发市场的活力和增长的内生动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