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上周,上海自贸试验区最令人激动的一则新闻就是,多年来神秘的保税商品,终于第一次走出围栏,走进社区,进入百姓视野。很多人说,这是自贸改革半年多来,第一次在消费领域做出大动作,让期待通过改革得到实惠的市民,着实高兴了一把。
不过,“前店后库”的自贸改革,带来的可不仅仅是优惠商品,它更给人们一种启发和思考。如果,在一个特定区域,过度叠加政策优势,一些“高地”最终会变成“孤岛”。由于无法与周边经济联动,无法发挥辐射带动效应,无法实现融合发展。
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成立之初,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制度创新”的改革路径,而不是简单的政策优惠。很多人问,制度和政策有何区别?其实,两者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外溢的,是可复制推广的,而后者却越集中,越能显示优势。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正因为是制度创新,一定要可复制可推广,一定会带来区内区外的联动发展。如果按照政策优惠的传统发展思路,那自贸区不仅不用走出区外办平台,反而应该在现有保税政策的前提下,寻求更多的政策突破,比如在区内设立免税店等,以求更大的“高地效应”。不过,这并不是自贸区要走的路。
由此可见,自贸改革不是“孤岛”,正如龙永图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所说,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在为将来体制上的重大改变作准备,尤其是在投资体制等方面。这种未雨绸缪决不是一时一地的考虑,而是一种更深远的国家战略。
上周,一年一度的“各地优势企业走进上海园区”活动如期来到临港。让临港开发者兴奋的是,今年来实地考察的企业家比往年多出数倍。这些企业掌门人听说,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办公中心上月底搬到了临港,因此对临港的发展非常有兴趣,这又是自贸改革产生的“溢出效应”。当然,临港与自贸区的互动远不止“房东”与“房客”的关系,一个是上海最大的开发新城,一个是上海最重要的改革试验田,这两者会产生何种“化学反应”,会给城市与市民带来何种欣喜的变化,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