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生活本是日日新鲜、丰富多彩的,可是被形式主义所困扰,生活就变得黯然失色、淡而无味了。就以开会来说,花样迭出、机械刻板的形式主义,侵蚀着会议的各个环节,使得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成了无效劳动。
“我们为何要开会?”这样浅显的常识问题,谁都会回答:开会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既如此,会议的“主题报告”应该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应对之策作为会议的重点。然而,会上朗声宣读的大报告往往是讲成绩浓墨重彩,连篇累牍,讲问题则轻描淡写,点到即止。这岂不与会议宗旨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了么?这种本末倒置、八股格调的形式主义,岂不误事误国?
“陪会”,早已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的普遍现象。许多一般性工作会议,主席台上也要有四五位、六七位不等的领导干部陪会。而会议只安排一个人讲话,其他几位坐在台上无所事事,一陪就是半天一天,为啥不“解放”他们去干别的事情呢?还有部门召开系统工作会议,总要恭请同级党政分管领导到会作“指示”,还要盛邀上级对口部门领导来捧场提“希望”。而这些“指示”、“希望”往往又是前面主讲人已经说过了的,只是以为这些话是从上级领导“尊口”中吐出来的,好像“分量”就大不一样。然而对于台下听众来说,只不过是令人生厌的老调重弹罢了。
其实,对这陪会问题,各方也是有其苦衷的。对会议的举办者来说,不邀请上级领导来会上“讲几句”,就有“对领导不尊重”之虑;对于被邀请的上级领导来说,如果婉拒而不到会,就会显得“不近人情”,有“不够重视和支持”之嫌。结果,大家都被多此一举的形式主义无形绳索绑架了!
“可开可不开的会,尽量不开”!这话说了多少年,但形式主义已成习惯之使然,顽强得很,实行起来也真难矣!遥想当年,党务政务工作还没有“公开化”、“透明度”一说,所以那些年头层层传达上级会议精神也算是情有可原。而如今开会,例如全国“两会”,敞开大门,空前透明,世界各国通讯社和媒体派出上千名记者云集京城,各国驻华使节受邀列席大会旁听,还举办各种记者会回答中外记者提出的许多敏感尖锐问题,国家和地方的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更是全天候滚动式报道会上“行情”,信息可谓眼花缭乱,铺天盖地。比之改革开放前的封闭年代,真是今非昔比,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如此公开化、透明化的会议,会后还得层层传达,让四面八方的干部停下手头工作,疾驰到省上或市上听一遍统一版本的“传达文稿”。为此而要花费多少资源、时间、精力,不心疼吗?
在网络和微信上,人们偶尔可看到一帧帧从会场上偷拍到的离奇画面:一些与会者不认真听报告,却在神情专注地玩手机或平板电脑,还有的竟在座位上耷拉着脑袋呼呼酣睡。这除了说明少数委员、代表、官员不认真和不称职、不合格外,也反映出有些发言和报告言之无物,苍白无力,不能引人入胜。那些不着边际的大话空话,老生常谈的套话和没错的废话,怎么能抓得住参会者的“心”呢?这只能使听者晕晕乎、昏昏然,打不起精神来。
一茬又一茬的干部,对于这种开会“套路”、“流程”、“模式”早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已经没有人去质疑“开会为何非得这种开法”。可见,“四风”中形式主义“法术”最大,最能麻醉人、蒙骗人,它能名正言顺地为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之风打掩护。如果我们对这种陈腐不堪的形式主义再不反思、再不改革,那么不只是继续耗损巨大社会资源,浪费大笔纳税人的辛苦钱,耗费干部的大量宝贵时间和精力,更严重的是有可能扼杀我们党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危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那就难以应对国际国内日益尖锐复杂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对此,我们要给予高度重视和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