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中国教育报:发展体育应走教体融合之路
//www.workercn.cn2014-04-30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教体合一的模式,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这要求中学实行自主办学,大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近日,北京市教委宣布今年“小升初”体育特长生招收校减少50所,严格缩减体育特长生招收比例。这减少的50所招收学校全部为区级体育传统项目校。一位区级体育传统项目校体育老师表示,取消特长生招收,没有了专业的生源,学校的体育特色人才培养队伍将面临无奈转型。(北京青年报4月28日)

  此前,中国足协副主席、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曾表示,目前教育部正着手举行推进校园足球的调研,将对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校园足球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如何打造更适合校园足球的竞赛模式提出报告。(京华时报4月14日)

  这两条新闻放在一起,貌似矛盾——一个取消体育特长,另一个强调发展校园足球,但其实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即改变此前体育和教育分离的模式,实行体教合一。

  长期以来,我国对体育人才的培养有两种方式:一是专门的体校模式,这种模式确实培养了一批在赛场上摘金夺银的竞技选手,但是却存在诸多弊端,如由于接受文化教育较少,选手自身的长期发展受到局限;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分开,既导致竞技体育缺乏群众基础,也导致群众体育水平薄弱。这种模式让学生在文化教育与体校教育之间必须做出选择,往往成绩不错、体育不错,以及成绩一般、体育不错者,都会选择学习文化知识,而不去体校,只有成绩差、体育不错者才会选择体校之路。

  二是体育特长生模式,这种模式从表面上看是体教合一,但在单一的升学评价体系中,体育特长生招生演变为“加分体育”,并滋生招生潜规则。近年来,体育特长生加分成为加分腐败的重灾区。教育部清理高考加分项目,最多的就集中在体育特长加分。这次北京取消体育特长招生,其用意也是为治理扭曲的体育特长生现象。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一个问题,体育特长生取消了,还会有学生重视体育吗?体育的路该如何走?这就需要向体教融合要答案。

  两年多以前,我国曾针对林书豪现象,展开了广泛的议论。因为在我国,很难出现像林书豪这样可以打球出众同时因学习优异考上哈佛大学者(我国的体育高手进大学是以冠军保送或体育特长生单考等方式进大学的)。而林书豪的案例,在美国极为普遍,因为美国就采取教体合一的办学方式。美国的中学和大学的篮球联赛,不但吸引中学师生观看,而且也有很大的社会市场。这得益于两方面:一是美国大中学校完全自主办学,学校开设众多课程(包括体育课程、体育俱乐部)供学生自由选择;二是美国实行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大学在入学时,会把学生在中学运动队的表现,作为评价依据之一,那些获得教练点名推荐的运动队高手,更可获得40分的评分(在大学实行的多元评价体系中,SAT满分能获得25分左右的评分)。学生一边完成学校学业,一边可以自由驰骋于运动场,这在美国大中学校并不鲜见。

  教体合一的模式,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这要求中学实行自主办学,大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而我国目前缺的正是大学的多元评价,以及中学的自主办学。在单一的升学评价体系中,我国普通学校都实行应试教育。只有高考核心科目才受到关注,与高考无关的,哪怕是十分重要的体育,也被边缘化。不少学校对学生实行圈养教育,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很少。国家有关部门希望改变这一现象,发文要求每天锻炼一小时,以及提高体育在中高考中的分量。但总体而言,效果不佳,应试思维还是占主导地位,包括体育纳入升学考试,也存在应试化倾向——要考的体育项目,学生突击训练,不考的就不关注。这与国外学生在一个运动队中参与体育活动得到综合锻炼完全不同。

  建立教体融合方式,需要我国深入推进升学考试改革以及学校办学改革,即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的,推进两个“分离”——教育管办评分离,以及考试招生相对分离,这会把学校办学从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中解放出来,也把学生从应试中解放出来,从课堂走向运动场,实现课堂与运动场的统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