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近日举行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178所高校通过了《驻马店共识》,提出将积极响应国务院战略部署,探索实践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这些大学提出,应用技术性高校因时代而生,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驻马店共识》呼唤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期待国家加快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高校设置、评价、拨款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为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这道出了众多地方本科高校的呼声。评价标准是大学发展的外部标尺,再也不能用学术标准型大学的尺子来“卡”应用技术大学了,现在是建立应用技术大学评价标准的时候了。
长期以来,社会上把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本科、高职高专等不同类型,看上去是分类,其实是人为地把高校划分三六九等,后面一级总想努力爬到前面一级去,以求获得更好的生源、更多的资金、更高的美誉度。实际上划分依据的是学术性评价标准,比如有没有博士点、有多少重点学科、建了多少国家重点实验室、发了多少SCI论文等等。
应用技术大学的根本,在于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原有的学术性标准对应用技术大学是不适用的,或者说不完全适应。这些标准引导着大学向各个指标努力,追求建立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的教学体系,追求在顶级刊物发表论文,或多或少地偏离了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初衷。
面对学术性的评价标准,应用技术大学会不由自主地存在一种身份尴尬,仿佛是“二等公民”,仿佛比那些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矮了一截。此时,应用技术大学也很难凝心聚力去关注“应用”,很难铺开摊子去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而在学术与应用的双重诱惑下摇摆不定。并不是说应用技术大学就不必作研究、发论文,做什么研究、做研究为什么服务等关系如何处理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建立应用技术大学评价标准是时代赋予的紧迫课题,需要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比如要衡量“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占比,就需要对“双师型”加以定义,考虑到普通老师到企业挂职的岗位含金量,考虑到企业专家进学校讲课时兼顾课程的体系和规律。
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是国家的需要、人民的期盼,众多地方本科高校已经做好了准备,愿意成为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评价标准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指挥棒。为应用技术大学建立专门的评价标准,而不是沿用已有的学术性评价标准,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包括地方本科高校在内的整个教育界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