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继今年5月,与打车软件首次“联姻”,推出“上海出租汽车信息服务平台”后,昨日上海市交通委再出“大招”,向滴滴快的专车平台颁发网络约租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成为全国首个落地试点专车运营管理模式的城市。
不管家里有车没车,出门前打开手机软件,叫台专车,是时下不少市民的普遍选择。一些私家车主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所在,积极投身于这个做得风生水起的新兴行业之中。但由于互联网专车的发展,与现行法律法规出现了冲突,有关专车是否应该合法化的争论一直存在。无论是今年以来多地相关职能部门对网络专车平台展开调查,还是沈阳、天津等多地发生出租车停运抗议专车软件,甚至非法围堵,都从不同侧面印证了专车身份的尴尬,凸显了管理专车为其“验明正身”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方面是受老百姓欢迎,高峰时常常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则是冲击着传统的出租车市场,自身却面临监管方案阙如的窘境。专车这个新生事物到底该如何管理,之前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尺度不一,总的来说,在“私家车是否可以接入专车平台”这一关键问题上,并没有开口子。“政府管平台,平台管车辆”,此次上海交通委将车辆和司机的资格审查下放给专车平台,允许符合经营车条件的私家车加入专车平台,赋予专车更多创新空间,无疑是监管理念的重要转变,为各地的后续探索做出了示范。
不过有人可能会质疑,专车一旦合法化,出租车将来怎么办?全国数百万出租车司机的饭碗,谁来保证?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但从现实来看,至少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老百姓“打的”需求还远远得不到满足。出租车生意下滑,有专车兴起、分享部分市场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自身服务质量不够好,无法让乘客保持消费粘性。因此,即便没有专车的冲击,传统出租车行业也已进入“不可逆的改革前夜”。“转正”后的专车,更像是一条“鲶鱼”,搅动着这个乘客少有话语权的交通出行市场。这对出租车来说是一种提醒和倒逼:互联网时代,更需关注乘客的出行体验,用优质服务赢得乘客口碑。
事实上,约专车也好,租赁车也罢,都是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和专车司机相比,出租车司机有着熟悉城市道路、驾驶水平更高、服务监督更加严格等优势。在政府部门做好科学管理调配的前提下,它们之间更可能产生错位协同发展的效应,为市民出行提供更多元的选择。缓解交通拥堵,提高空置车利用率,相信这也是城市管理者乐见其成的。
客观地说,新生事物的发展都是超前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技术的进步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让既有的法律法规难以一一覆盖。因此,改革面临的,不仅是既得利益群体的巨大阻力,更有固有思维方式的羁绊与阻滞。科学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理应从已有问题中汲取经验教训,顺势而为,努力破除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守住“依法合规”的底线,以主动拥抱“共享经济”的姿态,为创新赢得更多发展空间,才能有效激发市场活力,让“互联网+”在各个领域产生更强大的乘数效应。
扬子晚报:公交车接送的不是公务员,是特权 2009-10-23 |
扬子晚报:公交车接送的不是公务员,是特权 2009-10-23 |
钱夙伟:“浑南模式”利于解决“车轮腐败” 2012-05-23 |
乔志峰:车改了,公务员咋出行? 2014-07-22 |
晏庆盛:警惕车改后有人“懒政” 2014-08-06 |
知 庸:出租车不能再“饥饿管理”了 2015-01-08 |
小 新:出租车特许经营该改改了 2015-01-09 |
赵欧仁:制定新政离不开晒账本 2015-03-06 |
黄庆畅:出租车管理改革不能再拖了 2015-06-17 |
毕诗成:干部感受要调到“百姓频道” 2015-0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