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做一名老百姓”的过程中,领导干部才能更好地为更多的老百姓服务,这是政治文明的必然走向
公车改革推行以来,带来哪些变化?陕西《华商报》近日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超七成公务员比以往更加认识到了停车难、打车难问题。这样的调查结果,不能不说是公车改革的一个“意外收获”,使不少干部回归到了一名普通市民的生活,能够发现、体认到更多的出行痛点,从而有利于减少高高在上的官僚病。
前些年,社会舆论上有一个很重的“分野”:老百姓和媒体老说住房难、出行难、上学难、求医难,而一些公务人员有时不以为然。这种“壁垒认知”的产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批干部,日常的衣食住行是受到“优待”的,从而缺少了对于社会民生疾苦的感知、体认能力。于是偶尔有市长坐次地铁骑次自行车,会惊诧一番“这么挤这么乱”;偶尔有副市长去医院排队看病一次,也会惊诧一番“这么贵这么难”。
上述问卷调查显示,公车改革之后,很多公务员感受到了打车难,“站路边半天打不上车,打上了动不动还不拉”;有副厅级领导干部自己开车上路,技术不娴熟被人“别”了一把,很不舒服;还有些领导干部没了专车后,跟年轻人学习,用上了打车软件。这些“意外收获”令某些干部有点“苦恼”,但如果撇掉理所当然的惯性,恐怕要说,这才是正常的生活,而且只是正常生活的开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民生要躬行。如果干部脱离百姓的生活,自然对民生疾苦没有切身之痛。当让他们过上了和老百姓一样的生活,“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估计不用号召就能做到,因为他们就是人民的一分子,为人民办事,就是给自己办事。反之,如果一些干部总是从媒体上围观“他人的生活”,难免会觉得民生疾苦被夸大了,会觉得下级递上来的报告读起来更“赏心悦目”。出租车难打、拒载,当自己被“晾”几次之后,解决起来才更有动力;打车软件用多了才会知道,它可能带来管理的难题,但同时也带来了民生便利;此外,对于驾校的潜规则、城市的拥堵,在领导干部走出专车、走进群众日常生活之后,相信都会有真切的痛感。从这个角度说,要让干部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首先要解决一些人的生活圈子、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条件与老百姓“严重的脱节”问题,确保大家在一个阵营里,而不是“独成壁垒、自成乾坤”。
当然,我们也不能走入误区,以为让干部越“难受”越好。从制度完善、依法行政的角度,一般单位拥有的正常福利,公务员也不应剥夺。一些让公职人员免于后顾之忧的福利保障,也不能一概而论、一刀切掉。公职人员的福利待遇,需要摆到明面上来。而那些“特殊权力”,比如上学、看病、购房等方面的“内部优待”甚至部门利益勾兑,则要尽可能地去除,从而让他们回归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频道上,感知生活,感知政策。在“做一名老百姓”的过程中,领导干部才能更好地为更多的老百姓服务,这是政治文明的必然走向。从这个角度来说,“公车改革带来的意外收获”,只是一个开始。
郭立场:公车改革,关键是遏制“车轮腐败” 2011-11-08 |
王传涛:温州车改,不完美但应得到掌声 2012-04-16 |
钱夙伟:“浑南模式”利于解决“车轮腐败” 2012-05-23 |
易艳刚:公车改革加速要用好“三驾马车” 2013-06-19 |
汪 强:公仆的待遇岂能自己说了算 2013-11-15 |
宋 轩:公车改革的最大价值是清理特权意识 2013-11-28 |
陈 宪:平民化,公车改革是关键 2013-12-25 |
沈阳晚报:打中“七寸”,避免公车改革走样 2014-07-18 |
吴晓晓:为公车改革“破冰”鼓掌 2014-07-18 |
晏庆盛:警惕车改后有人“懒政” 2014-0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