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1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九)》正式施行。值得关注的是,这部新修订的法律增加不少新的规定,比如将在微信、微博发布假消息,国家考试中找人替考,试图通过医闹获利,校车、客车严重超员、超速,私藏恐怖主义书籍,虐待老幼病残等9种常见行为,列入刑事处罚范围。以往,这些违法行为可能被行政处罚,但往后,则要被追究刑事责任,给自己留下极不光彩的“案底”(据10月28日《扬子晚报》)。
捕风捉影甚至杜撰假消息欺骗公众,置考试公平于不顾找人替考,以亲情的名义实为牟利寻由医闹,不顾他人生命财产安全为图蝇头小利超员、超速,私藏恐怖主义书籍唯恐天下不乱,以及违反人伦道德虐待老弱病残等,这些行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确很常见。也正因为常见,违反付出的成本微乎其微,仅靠批评教育、行政处罚,非但没有有效遏制,反而呈蔓延扩大之势,才有必要入罪处罚,而入罪处罚的目的,也就是要这些常见的陋习、恶习以及危害社会家庭和谐安全的行为,从此变得少见、罕见,让优秀的价值观和守法守德意识,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让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脚步走得更快一些。
实际上,就这9种所谓的“常见行为”,任何一种不只是让人深恶痛绝,在遇到这种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对于人们的好意规劝和阻止往往还是“好心落个驴肝肺”,而对于政府执法部门的行政处罚,不少当事人非但不悔改不收敛,内心反而满不在乎,并且信奉“用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入罪之后,花钱失效,让其付出比金钱更贵的人身自由成本,这对于某些习惯用钱解决问题的违法者,无疑会形成巨大的震慑力。9种常见行为入罪,并非是将入罪的范围扩大,更不是为治罪而设置罪名,只要畏惧入罪的威慑,让常见的丑恶陋劣行为罕见甚至绝迹,立法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长期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运用的普及,包括利用微信、微博发布假消息等九种“常见”行为,已经把我们眼前的社会空气搅和的“乌七八糟”,尤其是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发布虚假消息,不但给现实社会造成很大误导,某些虚假消息泛滥,已经给现实社会秩序和不少家庭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等,造成极大的干扰和破坏,有的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对于这种行为,如果不对其进行刑责追究,对受害者而言已经没有任何公平可言。再比如某些客车经营主,就为了多获一点蝇头小利,就置全车乘客生命财产和交通安全于不顾,肆意超员超速,如果不施以刑责加以防范,一旦因此酿成事故,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同样,找人替考作弊,严重破坏考试公平。医闹不仅侵害了正常患者的就医权利,干扰医疗机构的正常秩序,也给医务工作者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虐待老弱病残本身就严重有悖人伦道德。9种行为虽是常见,但每一种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几乎都难以预知,将这些行为入罪,既是加大其违法成本,更起到重要的预防作用。
因为常见,更因为批评教育和行政处罚等措施对其已经失去效力,社会公众才迫切希望以“入罪”的方式强化治理,单纯的认为“入罪过宽”或强调“常见行为入罪”,其实都是一种误解,常见行为不意味着就是合法或应该,更不意味着就不能升格到入罪,恰恰相反,正因为这些看似常见的行为,已经让社会公众难以容忍,已经危害到整个社会秩序的正常和破坏社会公平,威胁到守法公民的家庭幸福进和人格声誉甚至生命财产安全,已经发展到了非入罪不可的程度。《刑法修正案(九)》审时度势加以增减,更符合社会发展中最广泛群众的利益。同时,也是要将这些所谓常见行为进行标本兼治彻底扫除,从此不予其“再见”。(朱永华)
游 伟:规范裁量有利于促进法制统一 2010-12-23 |
佘宗明:“秒杀”式罚款,公权在碰瓷 2011-03-29 |
曲 平:重申刑法规范不是“标新立异” 2011-05-13 |
傅蔚冈:毒胶囊事件 法院为何不立案? 2012-05-21 |
付小为:重视作为新问题的恐吓航班 2012-10-12 |
“公车私用不违法”也是句提醒 2014-01-23 |
赵 勇:以渎职论处,才能杜绝政府失信 2014-07-01 |
刘桂明:大学生“炸金花”“顶格处罚”值得... 2015-06-11 |
朱 巍:“流氓软件”屡禁不止,怎么办? 2015-08-25 |
舒 锐:朋友圈转发假广告会摊上什么事儿 2015-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