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文化交流已经不仅是“文化”,更有“文化经济”“文化政治”“文化民生”的内容
曾参加过一次中日韩青年论坛,短短十天时间,先后访问了韩国庆州、中国大连和日本广岛三个城市。虽然没有太多实质性成果,但庆州出土瓦当上的“千年微笑”、大连码头蔚为壮观的集装箱、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的和平圣火,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交流共同的话题、播下友谊的种子,长期成效或许不会小于几单合同。这样的论坛,正是文化交流的载体。
让人高兴的是,近日召开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发表了《关于东北亚和平与合作的联合宣言》。其中专门提出继续办好“中日韩青年友好会见”“中日韩青年领导者论坛”“三国青年峰会”,促进青年交流。不仅如此。《宣言》中,从“亚洲校园”活动到知识产权合作,从举办中日韩艺术节到建立“东亚文化之都联盟”,人文交流与合作的内容相当丰富,应能进一步增进三国人民相互的信任和理解。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放在中日韩三国的“东亚语境”中,更为明显。一衣带水的邻邦、源远流长的交往、互融互通的文化,让三国的文化交流有深厚的土壤,也有巨大的资源。正像李克强总理在中日韩工商峰会上致辞时的比喻,石锅拌饭虽然包含不同食材,但可以和谐共生,成为一道美食。
不仅是石锅拌饭,此次三国领导人会议期间,韩国泡菜和参鸡汤也引来关注。试想,如果这两道美食能打开广阔的中国市场,不仅让韩国相关产业受益,中国老百姓的餐桌也会因此更丰盛。与美食一样,去年中韩双方旅游超过1000万人次的规模,既是巨大的商机,也让两国人民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可见,文化交流,不仅是产品的引进输出,也不仅是公众的心灵沟通,更有“文化经济”“文化政治”“文化民生”的内容在其中。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文化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了。有学者研究发现,希腊神话中英雄赫拉克勒斯的装束,东传变成了中国的虎头帽,其间历程几乎是以世纪为单位计。而现在,中国观众还在为《琅琊榜》中的苏先生倾倒,韩国网友就制作出了这部剧集的人物关系图;上周刚在日本购物网站下单买的手工艺品,这周就摆在了北京的客厅。当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小到个人生活,大到国家社会,所受文化交流的影响肯定更为直接。
“共时性”增强了,却不应该只是“吃快餐”,更需要从“历时性”的角度去把握文化交流。从日用饮食到心灵结构,文化基因的交流碰撞沉淀成了多元的底色。以汉语为例,来自其他语言和文化的外来词,如“刹那”“绷带”甚至“世界”,都不断融入并丰富着这一古老语言。如果只是以迎合公众的“口水歌”占领市场,或者只是想着推广“宫保鸡丁”却丢掉了华夏美食的内涵,文化交流也难免会流于浅表,只是一时的热闹。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放发展”理念,着力实现合作共赢。走开放发展的道路,文化合作交流既是基础也是内容。当好莱坞大片夹杂着价值观呼啸而来,仅仅满足于在纽约时代广场上放一段形象片,中国色彩就很容易被抹去。世界需要中国心灵、中国智慧,需要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如果能在开放发展中完成文化的深度合作,为人类文明注入更多中国基因,无疑是对世界“新的更大的贡献”。从这个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正当其用。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古人眼中,广阔无垠的大海阻隔了中国、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在今人看来,却已经如“一衣带水”了。更密切更深入的文化交流,一定能让“汉风”“和韵”“韩流”激荡交融,最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再也不能折腾了 2008-12-29 |
人民日报海外版:足球是一面镜子 2010-07-05 |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再也不能折腾了 2008-12-29 |
叶小文:足球是一面镜子 2010-07-05 |
“蚁族”:需要的不是怜悯 2010-01-12 |
劳动午报:实现体面劳动 共创美好未来 2012-02-13 |
留声 2012-06-04 |
声音·法治 2012-11-07 |
由表及里看问题 2013-10-25 |
王朝朋:大国大时代 2015-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