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让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张铁
//www.workercn.cn2016-01-20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落地生根”“深学笃用”的要求,正是要在认识到新发展理念“真理力量”的基础上,使之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力量

  这几天,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齐聚中央党校,在“实事求是”石碑下,研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与前几年一样,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今年聚焦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重磅级”讲话、“高规格”研讨,正是为了把新的发展理念,贯穿于中国今后的发展之路。

  似乎是为新发展理念提供注脚,国家统计局19日公布了2015年中国经济数据,从国内生产总值6.9%的增长,到服务业税收占比达到54.8%,引来广泛关注。在我们身边,人们关注着中关村的创业咖啡馆,关注着股票市场的红绿涨跌,关注着中国的高铁、核电大步“走出去”……“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在这些宏观经济数据、微观经济场景背后,中国正以一种与时俱进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着这艘大航船、主导这盘大棋局。

  耐人寻味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地方调研的第一站,就来到“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重庆,考察了沿江港口、科技企业,体现着对新发展理念的重视与思考。有媒体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6次国内考察中,50多次论及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容。新发展理念,正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凝聚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个基本思维方式,就是从“长程历史”想问题,以“世界视野”看问题。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认识新发展理念。几百年来技术的发展推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的产业革命,“结合历史学”,才能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有发展徘徊不前的“中等收入陷阱”,有人口红利消失的“刘易斯拐点”“多维比较学”,才能理解“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还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做大蛋糕”后“分好蛋糕”更能体现获得感,“联系实际学”,才能理解“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发展理念之新,正在于它会促成一次头脑中的革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落地生根”“深学笃用”,正是要在认识到新发展理念“真理力量”的基础上,使之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力量。

  让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就要全面把握“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对于新常态,仍有人视之为“万能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滥用了新常态概念,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现象都归入其中;还有人视之为“避风港”,把不好的、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似乎这样就有不去解决的理由了。要知道,新常态是一种客观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没有好坏之分。新常态下不是不能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让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就要深刻理解“五大发展理念”这个总引领。如何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如何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这就需要善于在各种关系中“弹钢琴”。同样的道理,没有经历过对环境污染的痛彻反思,就不会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共识;没有“引进来、走出去”的宝贵实践,就不会有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没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发展也不会成为时代强音。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为了应对挑战,更好地把握中国的现在、创造中国的未来。

  让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就要准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总抓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但一些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却还依赖进口;很多消费者把钱花在出境购物、“海淘”上,甚至连马桶盖都要在国外抢购。供给侧改革正是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更不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理念是先导是引领,但“关键在落实”。在当前环境下,领导发展已经越来越不容易了,需要有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把握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政治性要求,而且是知识性、专业性要求,领导干部要成为经济社会管理的行家里手。一次国际论坛中,科学家选出2015年十大新兴科技榜单,燃料电池汽车、新一代机器人、精确基因工程技术等入选,如果没有开阔的眼界、活跃的思维、专业的判断以及不断学习的能力,怎么能“弄潮儿向潮头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学笃用”“用好辩证法”“创新手段”“守住底线”,正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给出了新发展理念成为普遍实践的路径。

  有人曾说,谁能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谁就有资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发展的领导者们,不需要用诺贝尔奖来证明自己。把握好新发展理念,在知行合一中开拓发展新境界,就能将最好的答案写在中国大地,写在人民心里。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