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三农”这块短板该怎么补
李泾一
//www.workercn.cn2016-03-18来源: 求是网
分享到:更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道出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系,让广大党员干部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懂得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这个道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口、领域、区域上,不能出现“掉队者”,必须补足“三农”这块短板。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地域广阔,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农业的发展状况、农村的进步速度、农民的富裕程度,直接决定着全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能否如期到达胜利的彼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民的人均收入较快增长,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相对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和风起云涌的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差距依然很大;农村发展活力、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都要落后于城市;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农村贫困人口的总量依然很大,尤其是中西部、“老少边”地区,“三农”落后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形成“三农”长期落后的原因有许多,其中重要原因是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和产业组织落后。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使得农民无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在市场经济中都没有力量保护自己合法的权益;产业组织落后使得农业生产是在农产品产业链(价值链)中最低端、附加值最低的环节中进行的。

  上至中央,下至地方,“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的牵挂。未来五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如何才能补足“三农”这块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代表委员们的建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三农”发展的美好蓝图。

  要在发展农业现代化上开辟新途径,“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那么,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基本国情、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继续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也被列为“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实施一批水利、农机、现代种业等工程,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要多措并举消化粮食库存,大力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到2020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召开的记者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韩用三个转型指出了补农业现代化短板的道路。一是农业的经营体系要转型升级,由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转变,发挥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二是农业的生产体系要转型升级,要加快农业的科技创新推广,发挥物质、技术、装备的支撑作用;三是农业的产业体系要转型升级,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法效应。“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但现代农业已不简单是这种机械、单一的种与收的关系,更需要关注市场缺什么、消费者吃什么以及缺多少、吃多少的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对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以及收获的东西怎么加工、卖给谁等问题的解决,来实现对市场规律的重视和遵循,从而有效提升我们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要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民始终是最需要关心和支持的群体,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没有7亿农民的梦想构筑——只有农民富裕起来,走向城乡共同富裕大道,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承包地,开展土地股份合作、联合或土地托管。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农垦、集体林权、国有林场、农田水利、供销社等改革等内容。一些代表好委员纷纷表示,这些措施的实施,最直接的是增加农民的收入,不但能调动和吸引大批的青壮年农民工返乡从事农业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鼓励农业产业外的人,积极投入农业生产行列。一些代表建议,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将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同时,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更加充足,品种和质量更加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农民有体面小康才全面。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报告及代表委员的建议照亮了农民增收的幸福梦想。

  要在建设美丽乡村上迈出新步伐,“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实践早已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发展道路,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围绕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在2016年的工作中还安排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要加快通硬化路、通客车。抓紧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两年内实现农村稳定可靠供电服务和平原地区机井通电全覆盖。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有的代表建议,推动生态大循环农业势在必行,通过建设循环大农业可以实现天清、地灵、人善的好环境。“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甩过的大站。《政府工作报告》和代表委员们建议为深化城乡统筹、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指明了方向,为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勾画出了新蓝图。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只要抓住“三农”问题这个关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拉长农业的短腿,补足农村的短板,毫不动摇发展农业、锲而不舍造福农村、坚持不懈富裕农民,到2020年,老百姓的“米袋子”会更满,“菜篮子”会更优,农民的“钱袋子”会更鼓,农业会更有魅力,农村会更有活力,农民一定会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