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四川师大学生“手刃”同学的新闻,已经不是“让人震惊”可以形容的。联想起这些年发生在校园的极端事件,以及大学生弑母、中学生持刀残杀班主任等新闻,不免心生忧虑。一边是“感谢当年不杀之恩”的网络流行语,一边是日渐增多的学生自杀事件,这一代年轻人的成长,是不是真的出了问题?
曾经问一个著名大学的辅导员,最头疼的事情是什么,他脱口而出:宿舍里的纠纷。
“非常6+1”是这代人最典型的家庭结构,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其他成员都是长辈,他们成长于长辈营造的不真实的家庭与社会环境中。没有人会与他们争抢,一旦发生矛盾,都是别人——长辈在退让。这一切都让他们习惯了以自己为主的生活生存方式。
缺少伙伴的成长环境,让很多人变得非常自我,发生矛盾时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问题,而不会自我检讨。最基本的集体生活,成了他们上大学后遇到的第一个门槛,有人甚至为此痛苦不堪。曾想约几个孩子写一篇同学关系的文章,不料连续被三个父母拒绝,理由都是:我们家孩子与同学关系不好,自己在外面租房住。不知道与人相处,不知道忍让、妥协的同时,也不知道如何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种任性中,往往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宣泄,自杀与杀人只是其中的极端表现形式。
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重视子女,对于多数人,孩子几乎成了他们的全部与未来,这是中国非常独特的一个社会文化传统。不幸的是,在这种文化传统之上,我们叠加了独生子女,更糟糕的是,还叠加了一些错误的教育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些被误读误解的理念,误导了家长、老师和孩子。
谈到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的舆论充斥的都是没有原则与先决条件的尊重,鼓励,个性,快乐,却没有了基本的惩戒。其实,约束,规范,是任何人成长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被规范约束的过程。在这其中,基本的惩戒,包含体罚,都是手段之一。尊重,是指方式与态度,但并不涉及原则,即必须遵守的规则。在西方最好的私立中小学,都有着严苛的日常规范要求。最好的私立学校,也几乎是清一色寄宿制学校,无论你来自什么家庭,多么尊贵,在一个集体环境里,你只是普通的一员,必须学会尊重,忍让,妥协。
日本皇室曾规定,皇子必须在3岁后离开皇宫,寄养于皇室之外,以便淬炼。同样,英国王子至今仍要到部队服役,目的还是淬炼。因为部队只有服从,没有理由。至今,在美国19个州,法律上还是支持并允许对学生体罚的,在很多英联邦私立中小学,我们还可以看到教室后面挂着一根鞭子。
但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这些都被斥为落后的理念,在学校的教育中则直接被禁绝了。于是剩下的,就只有表扬再表扬,鼓励再鼓励。老师甚至连批评学生的权利都没有了,不敢批评,更不要说惩戒了。孩子们在这种过度温暖的环境中成长,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往往瞬间崩溃,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好学生。
独生子女,又赶上了互联网时代。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替代伙伴的是游戏,是影视,是不受控制的网络环境。
游戏是目前青少年最喜欢,也是最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是陪伴他们成长的最重要伙伴。但各种主流游戏,无一不是打打杀杀。虚拟世界的砍砍杀杀,不断模糊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让年轻人对生命本身,对生死缺少了最基本的认知、尊重、敬畏。我们的影视作品没有实行严格的分级制度,无论多大的孩子,从小都可以看到最为暴力的镜头。耳濡目染,这些都在模糊着他们的“三观”,钝化他们的感官刺激。
这些年,违法犯罪行为低龄化。而在青少年保护的立法上,却忽视了对恶行的严厉惩戒。前些时候,美国洛杉矶法院对几个欺辱同龄人的中国少年处以13年的重刑,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反观国内,很多青少年即便是杀了人,但却往往因为不足14岁,不仅免于刑责,甚至连基本的惩戒都缺失了。这就在客观上纵容了戾气。
中国的人口政策已经调整,将极大地改善“孤独”的成长环境。与此同时,要破除一些被误导的教育理念,避免对年轻一代的宽容和骄纵。社会各个方面也需要重视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完善并强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让年轻人成长在一个更为健康的社会环境中。
红 网:逃犯多是农村孩子,我们该反思什么 2009-11-18 |
付瑞生:退休,克服“中国式乐观” 2011-06-01 |
奥运盛会:所有的快乐与梦想都来吧 2012-07-27 |
张颐武:《搜索》与“第五代” 2012-08-13 |
人民日报:筑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2013-04-01 |
卞广春:别急着为延迟退休下结论 2014-04-30 |
红网:逃犯多是农村孩子,我们该反思什么 2009-11-18 |
傅振邦:怀念成思危先生 2015-07-21 |
毛建国:“被坑的一代”是一个伪命题 2015-11-18 |
拒帮领导订盒饭的90后是未来的希望 2016-04-2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